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市场监管>>计量管理>>

八闽涌动“计量潮”——福建省市场监管部门完善量传溯源体系筑基新质生产力记事

2024-05-21 15:09:04 中国质量报

八闽涌动“计量潮”

——福建省市场监管部门完善量传溯源体系筑基新质生产力记事

□ 陈 永 本报记者 江 岱

新建60MN叠加式力标准机标准装置等省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有效服务全省高新技术产业、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需求,科学规划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近年来,福建省市场监管部门不断完善全省量传溯源体系建设,筑基新质生产力,有力支撑了地方产业和行业的发展。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耀集团”)玻璃工程研究院院长郑明生没有想到,在当地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的帮助下,长久困扰公司研发人员的专用测量设备的定制和评估问题得到了解决。

据了解,福耀集团是专注于汽车安全玻璃的大型跨国集团,在车用光伏玻璃研发和生产方面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由于国内众多光伏检测机构并无车用光伏玻璃的相关测量经验,且前期测量结果和测量复现性不如人意,导致我们无法测准车用光伏玻璃最大发电功率,严重影响新型产品研发进程和后续贸易结算。”郑明生道出苦恼。

2013年以来,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的建设工作陆续展开,福建省共获批筹建3家。依托福建省计量院建设的国家光伏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以下简称“光伏中心”)就是其中之一。得知到这一信息后,郑明生尝试联系光伏中心。

在了解到企业痛点后,光伏中心组建了包含计量、光学、机械、电学等多学科的跨专业技术团队,集中攻关。“通过分析现有光伏组件功率测量仪的模拟阳光光源光学原理、暗房结构以及IEC(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测量要求,结合典型的双曲率车顶光伏玻璃的几何特点和发电特性,中心团队创新提出模拟阳光空间辐照度不均匀度和光谱匹配度的概念,并为企业制定了详细的测量评估方案。”光伏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方案解决了企业采购定制化测量设备时无法提出具体设备实现方案和参数要求的问题,企业利用该方案作为定制设备的技术依据,成功实施了产线建设计划,保证了产品的顺利投产。

与福耀集团一样,福建金石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石能源”)也在光伏中心的帮助下,解决了相关测试难题。

金石能源是国内最早研发异质结电池技术与量产装备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期承接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技术及装备产业化项目。

“在项目验收过程中,镀膜均匀性、纳米硅沉积速率验收组专家要求我们进行第三方测试并出具报告作为验收依据。”金石能源研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福建省计量院在获知需求后,迅速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测试评价方案,并派出光伏中心技术人员赴现场测试后出具了报告,为该技术项目提供了客观科学评价,也为企业推动设备优化与技术攻关提供了准确且重要的依据。

记者近日在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船重工”)生产现场看到,从加工车间、船坞到船台,都呈现一派紧锣密鼓的生产景象,多艘船舶的施工作业正在同步推进。

“我们的造船订单已经排到了2026年。”厦船重工生产现场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生产效率、效能的大幅提升,离不开厦门市计量院的主动靠前服务。

原来,此前厦门市计量院调研组到厦船重工实地调研时发现,企业在建造集装箱货船中遇到了测试难题,传统的人工箱模试箱存在一定弊端。“试箱主要是为了验证集装箱底部与箱脚垫板之间的间隙、集装箱与导轨间隙、箱锥匹配度是否符合标准要求,以保证集装箱顺利吊装。”厦船重工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原先一直采用人工箱模试箱,不仅效率低,还存在测量精度不够、测量参数不全等问题,无形中增加了造船成本。

了解企业难题后,厦门市计量院迅速组织技术骨干,精研测试技术,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替代传统人工方法,开展数字试箱测试。经测算,采用新技术后,每制造一艘货轮企业就能节省人力成本、码头费用、造船周期费用、吊车电费等费用约50万元,测试作业时间也从一个月缩短到5天。仅这一项,一年就能为企业节约200多万元费用。

“高端船舶制造特别是数字化造船,蕴含巨大的计量测试需求。”厦船重工相关负责人说,听闻厦门市计量院正在筹建福建省海洋高端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接下来企业也将通过精准对接需求,进一步与厦门市计量院加强合作,共同破解制约船舶建造等海洋高端装备产业发展的计量测试难题。

今年“世界计量日”前夕,记者采访时了解到,福建省市场监管部门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持续推进量值溯源体系建设,积极发挥各级计量技术机构、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的技术优势及计量技术特派员帮扶作用,聚焦企业计量测试需求,加强计量测试技术、方法和设备的研究和应用,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积极拓展计量服务领域,通过政策宣贯,加强正面引导,显著增强了企业的计量意识,提升了计量能力,全力赋能企业提质增效。

福建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福建省市场监管部门将加快推动计量数字化转型,瞄准生物制造、人工智能、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针对“卡脖子”技术领域进行全面布局,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为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升级发展。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聚焦世界科技前沿 服务中部崛起战略 ...

  • 共铸精准齐心协力绘蓝图 同守公正众 ...

  • 创新之城的“计量名片”——安徽省合 ...

  • 方寸之间演绎刀尖绝活——走进中国工 ...

  • 安徽省淮北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开展“5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