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品牌>>热点资讯>>

如何做到比品牌商更懂品牌?从双11看京东云的产业实力

2021-11-18 17:06:38 中国质量新闻网

“双11”虽然过去,余热依然不减。这些天,有媒体在分析此次“双11”交易额与去年相比有些哪些变化,也有的盯住“薅羊毛“的实惠还能持续多久,还有的媒体直指“双11”变淡了。事实上,无论是“双11”还是京东“618”,相比普通消费者把关注点放在交易额、薅羊毛等方面不同,参与其中的企业已经把战略方向调整到购物节背后的数字基础设施构建和对外输出能力上。

“11.11”期间,《从工厂到世界发动机:算力觉醒》科技赋能行业数字化转型纪录片在腾讯新闻、央视网等多平台播出,深度记录当下中国实体经济数智化转型过程,讲述企业如何运用数字化力量重塑行业、创新技术、激活中国数字经济的故事。

作为中国云厂商的代表之一,从高弹性应对“11.11”购物流量洪峰,到数智化社会供应链构建,京东云对于未来的数智化谋篇布局在节目中被重磅披露。

彰显坚实的数智实力:更少人力更少资源轻松应对脉冲式流量洪峰

据报道,11月10日晚8点,京东云每秒用户访问峰值同比提升124%。而不同以往,今年“不熬夜的‘11.11’”带来的是持续五六个小时的脉冲式流量洪峰。

这种流量洪峰对系统在持续高压环境平稳运行有极高的要求,需要内外部业务的错峰更加敏捷,以及更多频次的灵活调度能力。京东云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大规模应用平台化、智能化技术,京东云在业务错峰调度及平衡系统方面形成了更智能化的数据处理建模能力以及多频次灵活调度能力,以高弹性实现了对京东11.11全程的保驾护航。

纪录片中形象地展现了京东云作为京东“618”“11.11”技术基石的实力。据京东云测试开发工程师吴长鹏介绍,流量洪峰对京东云的冲击,可以达到一秒钟让数百个鸟巢体育场做满人的级别,但依然能够高效保障“丝滑”的购物体验。而在稳的基础上,此次11.11还追求更少的人力、更少的资源,相比“618”,本次备战耗时减少了25%。

“跑”在京东云上的京东物流的效能也充分释放。自2019年起京东开始逐步实现物流上云,在每次流量洪峰来临时,通过系统算法、供应链计划与多层级的库存前置,京东云可助力京东物流在消费者支付定金瞬间即开始仓储生产、打包,然后把货物提前运输和配送。来自京东物流的数据显示,此次“11.11”期间,全国有超过300城实现商品分钟达,比“618”期间增长50%;93%区县和84%乡镇实现当日达和次日达,近400辆智能快递车在京东云的助力下也实现了末端精准配送。

不止于11.11的“稳”:打造数智化社会供应链,比品牌商更懂品牌

事实上,京东云的“野望”不止于在“618”“11.11”期间以超高弹性应对海量并发需求,保障消费者购物体验平稳顺滑。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云事业群总裁高礼强在纪录片中表示,京东云以数智化社会供应链为基础,正在向更懂产业的数智化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

他介绍说,京东有一个著名的“甘蔗理论”,即贯穿整个产业链共有十节,分为创意、设计、研发、制造、定价、营销、交易、仓储、配送和售后。前五节归品牌商,后五节归零售商。在数智化社会供应链战略指导下,京东发现,把本来归于零售商的后五节做到极致,也可以反向塑造前五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京东云一直在推进的C2M反向定制,通过需求侧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反推产品设计、产能投放、产品流通等各个环节,帮助品牌商深度挖掘细分市场,打造新品爆款,甚至做到了比品牌商更懂品牌。

高礼强在纪录片中透露了京东云的发展历程。他说,京东云始于“618”“11.11”这样关键时间节点京东对于技术的需求,是被业务倒逼出来的。但在不断发展中,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沉淀,京东云已经具备反哺、重塑整个中国社会供应链能力的技术与服务能力,不再只是生产与消费的桥梁,而是根植于实体经济,成长于实体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新型实体企业。

他还表示,京东的经验是独一无二的,希望能够把京东在实体经济方面的产业经验提炼出来,服务更多的产业客户,推动产业的数智化发展。依托公、专、混的全栈式云产品矩阵,京东云融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科技,目前正在零售、物流、健康、智能城市、金融科技等行业和领域,为客户提供丰富的产品与数字化解决方案。

其中,在政府服务领域京东云已经在全国建立70个城市服务基地,帮助政府部分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和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在金融机构服务领域已为超800家各类金融机构提供了数字化综合解决方案;在企业服务领域已为1500多家大型企业、超152万家中小微企业提供了数字化解决方案。

据介绍,在京东的战略布局中,技术已经成为其第三条增长曲线。云计算、AI通过服务数以百万计的企业以及众多城市,也在彰显京东云的技术实力。纪录片因此评价认为,京东云的经验无疑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相辅相成提供了范本。

(责任编辑:闫冬)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从做好每一块“安全的肉”开始——济 ...

  • 吉林和龙:高效推进消费维权体系建设 ...

  • 福建厦门突击检查2家网红火锅店后厨 ...

  • 关岭县:做强做优牛产业 “犇”向新 ...

  • 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金丝皇菊进入采摘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