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八版>>

深圳发布《时尚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研究报告》

2021-10-21 14:16:25 中国质量报

深圳发布《时尚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研究报告》

数字化转型将助力时尚产业二次腾飞

□ 本报记者 傅江平

近日,深圳市发布《时尚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出积极支持条件成熟的时尚产业企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填补深圳时尚产业发展短板,推动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在目前全球时尚产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发展受阻的情况下,此举可谓是“逆流而上”。

《报告》提出,时尚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品牌化、国际化趋势已经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共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据了解,深圳市通过41年的发展,已经拥有较好的时尚产业基础,在全国时尚城市指数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三,在时尚领域的创新指数和包容指数排名中位居全国前列。目前,深圳时尚产业主要涵盖服装、家具、黄金珠宝、钟表、鞋包/皮革、内衣、眼镜、家纺等行业,在全国拥有较大产业集群竞争优势。

深圳的时尚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拥有重要影响力。服装产业是时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深圳的时装业产值长期以来一直位居中国大中城市前茅,牢牢占据全国女装产业绝对引领地位。深圳有2500多家服装企业,90%以上是自有品牌,30万名从业人员,两万名服装设计师。2020年,深圳服装业实现销售额2300多亿元,出口近百亿美元,有近10家上市企业。在中国大中城市一线商场的服装品牌中,有超过六成都是深圳的时装品牌,玛丝菲尔、影儿、歌力思、马天奴、娜尔思、珂莱蒂尔等一大批全国知名品牌都源自深圳。

作为深圳“招牌”产业之一的罗湖黄金珠宝产业,更是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罗湖水贝村的黄金珠宝产业法人企业约7000家,实现年营收超过千亿元,约占国内黄金珠宝批发市场份额的50%。就品牌集聚而言,罗湖有40家知名珠宝企业,其中有29个“中国驰名商标”,占全国珠宝企业的30%。

正是因为聚集了如此多的优势资源,近年来,深圳市打造“时尚之都”的战略目标一直未曾动摇。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深圳市需要接受重重严峻考验。深圳虽然在传统时尚产业体量和科技方面存在一定优势,但在时尚文化、时尚媒体传播影响力方面却非常薄弱。年轻时尚品牌偏少,具有一定规模的时尚产业园区或载体相对缺乏,从时尚高等教育、时尚媒体到国际化品牌运作等,多个要素组成的完整时尚产业生态体系尚不健全。

这些短板正逐渐成为制约深圳时尚产业发展的客观事实。数据显示,目前深圳时尚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程度并不高。深圳近85%的时尚企业处在数字化初学者和数字化保守者之间。在时尚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应用方面,相比于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国内城市,深圳整体存在明显短板:缺少综合性在线交易平台、消费平台和产业ToB的交易平台。因此,深圳大部分规模以上企业增长缓慢甚至遇到增长天花板,加之外部消费环境变化和互联网及电商线上的冲击,整体业绩不容乐观,普遍对数字化转型升级认知较浅、甚至无感。

在发布《报告》之前,深圳市已经在时尚产业数字化转型上下了很大功夫。2020年,深圳市发布《深圳市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明确支持深圳企业运用工业创意设计成果和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5G、超高清、VR/AR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围绕提升企业竞争力实施的应用创新项目;支持建立行业公共服务平台,为时尚产业提供研发设计及其成果转化、检验测试、信息数据共享、人才培训、创新创业孵化等各类公共服务。

今年上半年,深圳市发布《深圳市时尚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七大主要任务:建设世界级时尚产业集群、打造国际时尚消费中心、提升创意设计国际影响力、促进时尚品牌全球化发展、推进时尚与科技创新融合、提升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和完善产业发展支撑体系。该规划在“建设世界级时尚产业集群”任务中提出,到2025年,形成完善的产业支撑体系,时尚要素与资源的集聚能力大幅提升,创意设计能力、品牌营销能力、创新智造能力显著增强,建成全球重要的新兴时尚产业高地,产业增加值超6000亿元。

发布《报告》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推动深圳时尚产业向数字化方向加速发展。《报告》提出,数字化转型给深圳新生时尚创新品牌带来的巨大发展契机,应成为深圳时尚产业需要重点引入和培育的新兴领域,这也将成为深圳时尚产业二次腾飞的重要窗口期。

根据《报告》,在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深圳市将立足供应链、打通产业链、激发创新链,逐步推进深圳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立足供应链,把长板做足;二是打通产业链,主动做深,谨慎做宽;三是激发创新链,做增量,培育新经济;四是积极构建深圳大时尚产业“数智大脑”。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重点食品企业漳龙 ...

  • 环境服务认证:环境管理的重要抓手

  • 江苏连云港港东方公司持续推出海铁联 ...

  • 广汽本田皓影锐·混动e+上市

  • 前三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7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