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六版>>

商务部发布《城市商圈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

2021-08-24 11:29:00 中国质量报

商务部发布《城市商圈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

因地制宜制定城市商圈规划

□ 本报记者 丁 莹

近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希望通过《城市商圈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指导地方推进“城市商业提升行动”,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制定城市的商圈规划,构建分层分类的城市商业布局。

据了解,《指南》提出,城市商圈指在城市一定经济区域内,由若干个商业综合体和商业设施构成商业集聚区,并以商业集聚区为中心向周边扩展,具有一定消费力、集聚力和辐射力的商圈,包含核心商圈、区域商圈和社区商圈3类。核心商圈,主要指位于城市中心区或特定区域,面向全市,辐射周边地区、全国乃至国际消费人群,满足高端购物、文化旅游、特色餐饮、休闲娱乐、金融商务等多元化消费需求的商圈;区域商圈,主要指位于城市区域中心,主要面向所在区域、辐射全市范围的消费人群,满足购物、餐饮、文化、休闲、康养、体育、娱乐等综合性消费需求的商圈;社区商圈,主要指位于社区内部或周边,面向所在社区消费人群,满足步行15分钟范围内日常生活需求和品质消费需求的商圈(即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主要包括组团式社区商圈、街坊式社区商圈和分布式社区商圈。

《指南》提出,城市商圈建设要遵循4个原则,坚持总量控制,根据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和消费升级需求,对城市中心区商业过度饱和的商圈实行商业设施规模总量控制,严格控制新建、扩建商业建筑规模。重点补齐社区商业发展短板,促进城市商业适度均衡发展。坚持优化存量,将城市商圈更新改造与城市更新相结合,立足现有城市商圈基础,着力优化存量,盘活闲置商业资源。遵循商业发展规律,防止求大求高,避免大拆大建。坚持创新引领,基于城市现状和发展需求,引入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商圈差异化发展,形成不同层级商圈功能和业态互补的发展格局。坚持统筹协调,加强商圈与周边旅游景点、文化场所、商务楼宇资源互动,促进商圈与市内交通、公共服务资源有效衔接,实现商圈与城市中心区、郊区新城、重点功能区、社区居民消费需求协同发展。

不同商圈规划布局不一样,核心商圈要优化商圈内步行街、特色商业街和商业型历史文化街区等商业资源在城市更新改造中的功能定位,增强文化展览、休闲娱乐等体验功能,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空间体系。区域商圈要结合老城区更新改造、重点功能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和新城建设,统筹规划区域商圈布局,从功能业态、商业特征、消费客群、消费场景等多个方面,与城市核心商圈形成差异互补发展格局。社区商圈要在既有社区,充分利用传统菜市场等存量商业网点,采取闲置厂房、仓库、公有物业划拨等方式,引进现代市场规划和运营企业对其进行改造,引导商业网点在特定区域聚集。对于用房用地不足的已建社区,按照分布式社区商圈模式,配置完善商业业态,以信息化手段联通商业资源。

不同商圈配置业态有要求。根据城市特点和商圈发展基础,制定城市商圈业态指导目录,明确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商业业态,调整和优化业态结构,实现业态、品类和店铺多样性,提升业态融合度和商业品质。核心商圈鼓励发展与商圈功能定位一致的新型商业业态和商业模式。大城市(包括超大、特大城市)限制发展大型超市、仓储式超市、商品交易市场、旧货市场、农贸市场等。区域商圈在中心城区区域商圈有序发展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大型综合超市、旧货市场、农贸市场等业态;在郊区新城区域商圈合理建设集酒店、购物、餐饮、影视、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商旅文商业设施;在重点功能区域商圈结合空港新城、科技城等各类重点功能区规划,重点建设高端商业综合体,引入高端休闲娱乐、科学探险体验、时尚发布、内外贸融合等新业态。社区商圈则将根据社区人口规模、功能定位、区域特点和新老社区选择社区商业中心、社区购物中心、社区商业综合体、邻里中心等不同的社区商业模式。

高峰表示,近年来,我国城市商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升级,初步形成了核心商圈、区域商圈、社区商圈的多层级商圈布局,面向不同的层次,满足城市居民多样化的需求。但总的来看,城市商圈还存在规划布局不尽合理,社区商业设施总体不足等问题,部分城市商圈网点趋于饱和、相对过剩、高空置和高房租并存,部分商圈业态的多样性、体验性不够,不能有效满足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

商务部将从4个方面指导各地商圈建设。一是引导资源下沉社区,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着力补齐社区商圈发展的短板,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便利化水平。二是促进商圈提档升级,结合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国际化商圈,发展一批特色街区、特色商圈,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三是丰富消费场景,分门别类制定业态指导目录,提升购物、餐饮等传统业态,布局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的新兴业态,联动文化和旅游资源,不断改善消费者购物休闲的体验。四是推动科技赋能,加快商圈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发展智慧商圈、智慧街区,形成更多流通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提高城市商业现代化水平。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内蒙古包头市59个农贸市场实现食品 ...

  • 自热食品消费提示

  • ​浙江省安吉县鄣吴镇提升竹扇制作工 ...

  • 辽宁省锦州市市场监管局到中国能源建 ...

  • 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全国移动端互联网广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