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文化>>杂谈>>

“权衡”中的哲学思想

2022-11-17 12:33:11 中国质量报

□ 马爱文

“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立权度量。”(《礼记·大传》)。度量衡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也是度量人类文明发展程度的尺度。在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度量衡已成为人类文明的载体,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者、表达者、讲述者。

权衡的本义

说到权,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权力”,也有人会想到“权利”,因为有“权”就有“力量”,有“权”就有“利益”。然而何为“权”?《孟子·梁惠王上》讲:“权,然后知轻重。”《汉书·律历志》讲:“衡权者:衡,平也;权,重也。”《汉典》讲:“权,从木从雚,衡器。”我国古代,权主要指秤锤、砝码;衡指衡杆。成语“权衡利弊”,指的就是将权(秤锤)在衡(秤杆)上左右移动,看一看哪边轻哪边重(或者说哪边利大哪边弊大)。

权的本质指的是秤砣(或砝码,以下均称为秤砣)。权衡即为用权(秤砣)来称物体的重量。

权衡的引申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引申使用:

“权力”。由于权衡能够称量物体的重量,特别在杆秤上,一个很小的秤砣,通过衡杆就能称出很重的物体的重量,成语“四两拨千斤”,指的就是秤砣的这个功能。因此,“权”通过衡就产生了力,就有了“权力”这个词。

“权利”。权衡过去主要用于称量金银、为皇帝收租收税等,通过权可以得到利益,因此权与利益相结合,产生“权利”。古代帝王将相很多都将石头制作的权置于案头,旨在省察民情、权衡天下,保佑江山永固。清官悬权于庭堂,意在时时提醒自己“石(实)权在握,更须锱铢必较,明辨是非”(锱铢是古代很小的计量单位)。古人也有的将石头权嵌于影壁之内或悬于房梁之上,则有权贵辈出、称心如意之意。

“公平”。称量物体的重量,最初发明的计量器具是天平,过去人们用担子挑东西,总结出肩膀两边须重量相等才能平衡,后来也就发明了天平。至少在汉代以前,人们发现不等臂杠杆原理后才发明了杆秤,但基本原理仍然是平衡。因此“平”是称量物体的最基本要求,而秤量一般都是公用之物,才产生了“公平”一词。1958年,国务院将过去的一斤为16两改为一斤10两(目前香港、台湾等地仍保留一斤16两)。有一种传说: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丞相李斯问秦始皇:多少为一斤?秦始皇思考片刻,写下4个字“天下公平”。李斯百思不得其解,回家后多次书写,发现正好16个笔画,便定1斤为16两,虽为传说,但仍表达了“公平”乃权衡本义的思想。

“诚信”。秤杆上有秤星,如天上的星星,用意为:人在称,天在看。过去的秤都是16两,是南斗六星加北斗七星再加福、禄、寿三星,共同组成16颗星,告诫人们做买卖千万不能缺斤短两,否则缺一两损福、缺二两失禄,缺三两要折寿。

“对等”。天平,两臂等长,所以两边物体无论是否同质,但必须同重。左右相等谓之平,这是第一种意思的对等。第二种对等是指:称量物体,无论用天平还是杠杆,你借给别人多少重量,别人也会归还多少的重量,这也是一种对等。这也寓意着: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

“锱铢必较”。出自《荀子·富国》:“割国之锱铢以赂之,则割定而欲无厌。”我国古代把100个中等大小的黍粒的重量定义为1铢,6铢为1锱,24铢为1两,16两为1斤。所以,“锱”“铢”都是很小量值的计量单位。斤斤计较,锱铢必较,这两个是近义词,形容为人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要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对于锱铢必较这个词,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贬义,指小气,不大度。二是褒义,指做事认真。这其实也是做人应该把握的,何时不能锱铢必较,何时必须锱铢必较。这里面既包含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又包含实事求是的精神。

半斤八两。旧制一斤合16两,半斤等于8两。一个半斤,一个8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一:“问:‘来时无物去时空,二路俱迷,如何得不迷去?’师曰:‘秤头半斤,秤尾八两。’”这个谜语也告诫人们:人的一生来去皆空,要保持中间定力,不要为外物所动。

权衡的监督

权力离不开监督。我国古代对于权衡的监督是权的检定。《唐会要》记载:诸官私斗尺秤度,每年八月,诣金部太府寺平较。不在京者,诣所在州县平较,并印署,然后听用。

由此可见,唐朝是由太府寺管理秤的校准。每年的秋分(或春分)对权衡器具进行检定,看看权的重量(或整个秤的称量)是否准确,如果不准确就要通过在权上增加或减少一些重量来进行修正。在日常生活中,皇帝设立“质人”一职(不同时代名称不尽相同),制作一些标准的权放在市场上,做为公平秤,“百姓便之”。也会设监督员,随时对市场上用的秤来进行检查,如果差距太大,就要进行处罚。

唐代诗人包何有这样一首诗《赋得秤 送孟孺卿》:愿以金秤锤,因君赠别离。钩悬新月吐,衡举众星随。掌握须平执,锱铢必尽知。由来投分审,莫放弄权移。这首诗形象地勾画出秤的形貌“钩悬新月吐,衡举众星随”,也告诫孟公,要“平执”,不要任意“弄权移”。诗中既体现了杆秤的作用——公平公正,也体现了权衡的文化精神——不要把“权”做为谋取私利的工具。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丝路云裳·七彩云南2022民族赛装 ...

  • “六方合作” 引来思南黄牛产业发展 ...

  • 思南许家坝镇:“三个坚持”过上“牛 ...

  • 科学保护开发种质资源 激活思南黄牛 ...

  • 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已延伸至45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