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质量新闻网汽车资讯
当前位置:>>汽车资讯>>资讯>>焦点图

ARIYA艾睿雅 电动汽车“安全新标杆”的树立者

2023-02-28 08:05:46中国质量新闻网

2月16日,在东风日产位于武汉的新能源工厂总装车间,中国汽车权威检测机构中国汽车研究中心张研,向东风日产颁发了“2023年度顶级品质挑战证书”,证实搭载在东风日产电动车ARIYA艾睿雅上的电池包成功地经受了“高压冲水、4倍于国标温度冲击、耐久振动”三项严苛的安全测试考验。

张研详细介绍了四项检测项目:在“高压冲水”测试中,ARIYA艾睿雅电池包经过高压水枪的多方位、持续喷射。测试结果电池包功能均正常,经过电池包拆解解析,无水渗漏入电池包内。

在“耐久振动测试”中,东风日产增加了国标之外的气密性、内外部结构无损伤及螺栓扭矩衰减的检测要求,ARIYA艾睿雅电池包连续经受了三维立体的随机振动和正弦定频振动双重夹击,并且试验过程无产生导致实验异常终止的现象,振动后气密性完好,无外壳破裂、起火或爆炸现象,外观整体性保持完整。经电池包拆解解析,振动完成后螺栓扭矩无明显衰减,电池包内外部结构无损伤、无泄漏。

当然,最令人惊艳的是,在“4倍国标温度冲击测试”中,ARIYA艾睿雅成功挑战比国标更严苛的温度范围和冷热交替循环次数。国标规定的测试温度范围为-40℃-60,而ARIYA艾睿雅电池包不仅通过了这项温度范围测试,还成功挑战了超过60℃的超规格温度测试。这相当于横跨中国的最北端“极寒”漠河和“热极”吐鲁番火焰山的温差。

不仅如此,对比国标的5次冷热交替循环,ARIYA艾睿雅的循环次数增加至20次。试验后电池包功能均正常,电池包气密性正常。经测试后拆解解析,电池无泄漏、起火或爆炸现象,内部无任何结构损伤、开裂。

名门之后 将相之才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ARIYA艾睿雅可谓是后来者,它凭什么可以一鸣惊人?

摄影 曹璞

东风日产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东风日产新能源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浩村谈起日产电动汽车的身世时说:“对于日产汽车来说,电动车技术并不陌生,早在76年前日产就开始了纯电汽车技术的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日产电动汽车的车轮辗过210亿公里,创下了电池零重大安全事故的业绩。虽然东风日产ARIYA艾睿雅刚刚交付给中国消费者,却是拥有深厚技术底蕴的名门之后。”

名门之后就一定是将相之才吗?当然不是,东风日产为交付给消费者每一辆电动汽车都拥有一颗保证安全的“好心脏”,建立起了强大的、全链路的自研体系。

“这个‘自研体系’是从建立坚定的原则和观念开始的。”东风日产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东风日产新能源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浩村说:“守护用户生命线,是东风日产不可逾越的底线。真正的安全,不是亡羊补牢,而是未雨绸缪;真正的安全感,不仅在于一见倾心后的好感,更在于细水长流的守护。为了这个理念,我们从打造电池全链路自研能力入手,成就用户的安全信心和底气。这是一条艰辛且困难的路,但是,为了制造安全的电动汽车,我们坚定地选择了这条路。”

毫无疑问,在新能源时代,“安全”依然是用户最基本、最核心的诉求。破除电池安全焦虑,守护用户生命线是东风日产的技术原点。对于用户最关注的电池安全,东风日产从生产源头牢牢把控。

东风日产坚持以日产全球高标准定制电芯,同时自研电池包设计方案、独立专线生产,100%严格检测筛选,确保了电池的高安全、长寿命与高密度,全力守护东风日产纯电车的“大心脏”,构建电池安全的堡垒。

摄影 曹璞

什么叫“全链路自研能力”?东风日产的工程师回答说:“高标准、定制化、专线化的ARIYA艾睿雅电池安全解决方案,将成为东风日产对垒行业竞争的最大王牌。从研发到生产的电池全链路自主能力,保障了ARIYA艾睿雅电池的供给、价格和技术稳定性;也保障了厂家能时刻将制造品质把控在高标准造车水准之上;同时,确保了厂家可以根据ARIYA艾睿雅的车型特点,以日产全球标准定制最佳电池包方案;在售后环节,更可以为用户提供更直接、更便捷的电池售后维修服务。”

那么ARIYA艾睿雅又是如何做到“顶级安全测试挑战”成功的?工程师说:ARIYA艾睿雅的NISSAN超安全电池架构以九重物理防护架构,构建“软硬一体、攻守兼备、内外协同的超级电池安全域”。它不是单纯地进行结构的堆叠,而是自研超强防御能力的立体化智能安全技术,不仅为电池打造一个坚不可摧的“金钟罩”,也为用户安全出行奠定坚实堡垒。

在被动电池安全防护方面,ARIYA艾睿雅内外兼修,构筑电池防护的坚实防线。一体式铝制电池方舱,带有六道强化铝柱横梁,可提升电池包耐挤压碰撞强度,保护内部的电芯和模组。

一体式铝制电池方舱

电池舱内,电芯按照日产全球高标准定制化专线生产,双层叠式模组具备独有双防撞保险杠,线束精密规范布局,周密装备,打造被动电池安全防护的第一道防线,将电池短路、起火、爆炸等风险掐灭在摇篮里。

日产高标准定制电芯

双层叠式模组

摄影 曹璞

横放在地面上的是全裸的ARIYA艾睿雅演示电池包,它直观地再现了ARIYA艾睿雅电池包的结构和安全设计原理。ARIYA艾睿雅的NISSAN超安全电池架构从生产源头打造高标准电池安全防线,给予用户硬核与安心兼具的电池安全解决方案。

看,电池包完全被金属框架包裹,确保一旦车辆发生撞击,框架保护电池不会受到严重的冲击。而另一边,某大品牌的电池包,金属框架仅仅起到对电池包支撑、依托的作用,电池包在电池组件中呈裸露状。

再看电池包里红色的、长城一样的金属隔梁,东风日产的电动车里每个电池包都拥有六块金属隔梁隔离板,它们像长城一样守护着如士兵般的电芯:当碰撞发生时,电芯们在金属隔梁的保护下安然无恙。

干湿分离集成液态热管理系统 摄影 曹璞

还有,透明管里流动的橙红色液体演示着冷却液的流动。电池包冷却降温“干湿分离”是东风日产独有的设计,这个设计不同于业界普遍采用的整层金属板冷却法,避免了当车辆被意外碰撞时,冷却液对电池包的侵蚀。

电池舱外,1500MPa超高强钢打造防护金刚罩,全覆盖保护的增强树脂底盘装甲,防止电池舱受到挤压变形的溃缩保护空间,构成被动电池安全防护的第二道防线,全方位守护确保电池舱完整不受侵犯。

1500MPa超高强钢

溃缩保护空间

底盘装甲防护

在主动电池安全防护方面,ARIYA艾睿雅以日产自研的全工况电池精准管理系统、先进的干湿分离集成液态热管理系统,展现过硬的电池安全管理“软实力”,让电池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值得一提的是,ARIYA艾睿雅借助电池管理系统中的PTC加热器,可以实现空调快速加热,满足用户冬季车内取暖的需求,彰显ARIYA艾睿雅对用户的人性化关怀。

智造工艺,守护电池安全的品质保障

摄影 曹璞

“风起于青苹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走到东风日产ARIYA艾睿雅总装生产线的末端,一个巨大的“质量承诺”墙,上面密密麻麻地签着东风日产ARIYA艾睿雅生产员工的名字,宣示着他们将东风日产武汉工厂打造成国内顶级的智能、绿色、高效数字化标杆工厂的决心。

摄影 曹璞

在生产线人工检验区,一名工人正全神贯注地对产品进行检测。电池安全生产车间里,ARIYA艾睿雅电池包以定制独立专线进行电池的组装、生产,以全新双组分聚氨酯自动涂胶工艺,层层保障电池安全和经久耐用。它的组装采用智能管理,经过智能定位拧紧管理系统,高精度定位全自动移载,每道工序都有3D实时在线视觉检测,确保电池安全和质量保证。

值得一提的是,ARIYA艾睿雅是东风日产武汉工厂的首台投产车型。武汉工厂的绿色、智能、数字化发展之旅始于ARIYA艾睿雅,而ARIYA艾睿雅富有生命力的故事,从武汉工厂开始。在这里,ARIYA艾睿雅前后经过上百道严苛工艺,并采用了全球先进技术,例如国内首次导入的阿普拉斯焊接技术、国内TOP级涂胶自动化等,确保每一个出品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精工细作之外,每个车间、每个环节都进行高精度检测,大面积应用智能化、自动化工艺,例如焊装车间,引入车体自动化精度检测和蓝光检测系统,自动化率高达93%;涂装空间,实现国内首次导入在线外观检测工艺,自动化率为90%。

“金钟罩 铁布衫”经千锤百炼方名符其实

“顶级品质挑战”成功能否意味着ARIYA艾睿雅电池卓尔不群?毕竟极端测试表现出的品质,不能完全等同于日常生产产品的品质。

东风日产品质保证部的工程师说,为了保障在各种场景下的使用安全性,ARIYA艾睿雅电池在开发验证阶段,要经历下坠、沉水、冷冻、火烧、碰撞等重重试炼,电池安全方面的试验高达111项,涵盖了机械安全试验、环境安全试验、电气安全试验等多种类型

摄影 曹璞

淋雨检测是每个汽车企业都必检测的项目。在东风日产武汉工厂,淋雨试验舱却长达近百米。工程师说:“在这个淋雨试验舱里,我们不仅模拟狂风暴雨,还有‘5月雨’,即春季细雨,以及绵绵秋雨。整个检测时长是10分钟。”

“是每辆车都要经历这样的检测吗?”工程师肯定地回答说:“每辆车。”

摄影 曹璞

又是一个百米检测长廊!与常规的、在生产线终端8米左右的曝光检测舱不同,东风日产武汉工厂检测中心是一排日光检测长廊。工程师说:“东风日产生产的每一辆车不仅在室外有日光检测,还要在室内进行日光检测。之所以设计这么长的曝光检测廊,是我们要尽最大限度地模拟各个季节的自然光,以检测产品的精度。

在燃油车时代,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一句流传已久的“东风日产的车好,关键是发动机好”,成为东风日产的鲜明标签。时代向前,技术焕新。“在新能源赛道,我们希望以超安全电池树立电池安全标杆,当人们谈论起东风日产的纯电车,能够脱口而出‘东风日产的新能源车好,关键是电池心脏好’。”陈浩村表示,“东风日产选择做艰难而正确的事情,在电池技术全链路自研的征途上,我们义无反顾。”

(曹璞)

(责任编辑:崔立明)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