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清亮的“中国红” 摄影 蔡石
来云南,怎能不看茶?写云南只能用色彩表情。
7月22日,在烟雨朦胧中,笔者跟随“2021年BMW中国文化之旅”来到云南省普洱市,探访普洱之源。今年是“BMW中国文化之旅”的第15年,这项公益事业华晨宝马何以坚持了15年?华晨宝马高级副总裁上官楠林对笔者说:“华晨宝马是一个真正负责任而不是仅仅追求利润的企业,只有负责任的企业才可以持续发展。我们应该有更高的目标,那便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华晨宝马高级副总裁上官楠林致辞 摄影 曹璞
15年中国文化之旅 是经验总结 也启迪未来
算上本次,笔者是第三次跟随“BMW中国文化之旅”探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和相关人物了,每次都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感动和骄傲。据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将文化置于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核心地位,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可持续发展以经济、社会、环境作为3个支柱,文化和创造力对每个支柱都可以横向作出重要反映。当人们精心保护并管理文化遗产时,也可以利用其软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BMW中国文化之旅出征 图片官方提供
上官楠林在谈到“BMW中国文化之旅”之于企业的意义时说:“作为宝马集团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BMW中国文化之旅’从发起之初便深深懂得可持续发展关乎文化、关乎人,也关乎社会。过去的15年里,我们从3个维度树立了行业的标杆。对于行业而言,我们为非遗走入现代生活,以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及创新发展,提供了可持续、可复制的范式。对社会而言,我们为各地‘非遗’加旅游做出引领性、创新性的贡献,特别是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负责任、可持续的发展。对宝马而言,文化之旅项目诠释了宝马企业社会责任,以赋能、创造、共享价值的理念作为桥梁。”
车队整装待发 摄影 曹璞
“此外,宝马一直遵循创新管理的原则,‘BMW中国文化之旅’就是对这一原则的成功实践。2016年,我们遵循‘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之路,升级了BMW中国文化之旅,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展公益合作,发起成立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BMW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基地。我们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合作,为非遗传承人赋能,共同贡献于非遗扶贫,至今硕果累累。在‘BMW中国文化之旅’15周年之际,我们将目光放得更长远一点,植根本土社区、贡献中国社会。”
“企业的社会责任对宝马而言,不仅仅不是绩效考核,‘BMW中国文化之旅’15周年对我们而言既是经验的总结,又是未来的启迪,它是我们持续贡献社会的重要体现。”
溯源茶马古道
《红楼梦》里有一个桥段,王熙凤调侃林黛玉说:“你既然喝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家做媳妇?”如今,提亲送“茶礼”已经被朋友分享好茶代替,倒是普洱地区的人们仍然保持着“茶礼”习俗。
茶文化学者、作家周重林介绍“茶马古道”文化 摄影 曹璞
“茶马古道”被人们提起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事,喝普洱在本世纪初也很是风行了一阵子。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制茶工艺和现代制茶工艺创新加起来,种类繁多,令人眼花缭乱。“茶马古道”的话题最近几年又再次被掀起,茶文化学者、作家周重林说:“茶马古道作为学术概念,它的起源在1990年,主要由云南大学的一些青年教师构成。最近几年茶马古道热度再次升温,我认为与两件事有关:茶马古道的研究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这项研究由武汉大学牵头;再就是国务院批准的2022年景迈山古茶林景观2022申遗,这是我国第一次以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
周重林认为,“茶马古道”是以茶为主的贸易形成的文化经济走廊,它是一种文化符号,而这个文化符号对我们今天来说是文化遗产,是西部最大的一个先秦文化遗产,是古文明通道的传播线路。各民族之间形成了茶的风俗、饮茶习惯、茶马服饰……可以说茶马古道搭建了一个文明通道。由茶俗形成的茶道、下午茶,对世界文明都产生着重大影响和贡献。
大三角的“茶马古道” 摄影 曹璞
最后谈起茶马古道的文化意义时,周重林说:“茶马古道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就是我们今天所在的普洱,它连接着几大主要干道,学术上我们称为滇、川、藏‘大三角’。你很难找到在中国还有其他的一种物质会像茶一样,给我们的历史带来如此重要、深远的影响。”
探访贡茶工艺
普洱茶园 图片官方提供
跨过北回归线,探访普洱之源 图片官方提供
车沿着蜿蜒的山路行进,山区笼罩在一片氤氲之中。雨中,我们踩着泥泞的小路,来到了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传人、皇家贡茶第八代传人彝族李兴昌的茶园。
彝族老汉吹起迎宾曲 摄影 曹璞
说起茶园,李兴昌的女儿讲了一段故事。“这片茶园是我奶死保下来的。”她回忆:“那时我们只是承包这片茶园,后来有人要将茶树砍了,我奶奶就是不让他们动茶树。最后,全家人凑出大几百元将这片茶园买了下来。那个时候,大几百元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皇家贡茶第八代传人、彝族李兴昌向我们介绍制茶工艺 摄影 曹璞
一条长长的木制茶叶“萎凋”长案,窗外芭蕉树泛着青翠的绿光,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生生涩涩的茶叶香。李兴昌站在萎凋长案前向我们介绍说:“雍正年间我们这里就是皇家贡茶,我们茶园里最高的古茶树有10米多高。”
李兴昌家茶园十几米高的古茶树 图片官方提供
拍着这棵参天的古茶树,李兴昌的双眼充满着爱意,他轻轻地说:“这个茶树生长的形状比较好,而且它的生长在平缓地带。”那声音仿佛怕惊醒睡熟的孩子。每年春茶开采的时候,当地百姓都会来这棵古茶树前作一场隆重的祭祀。
刚刚摘下来的、油亮青翠、带着清香的茶叶 摄影 曹璞
说起制茶,李兴昌的话毫无雕琢,“茶叶就是这普洱山的茶叶,制茶看似简单其实是需要悟性的,跟炒菜一样,同一个师傅教出来的,百人炒菜百种口味。无论是白茶、红茶还是生普洱、熟普洱,茶青都是一样的,只是我们制茶人根据大家喜欢的口味,采用不同的制茶工艺,做出大家喜欢的茶”。
炒青技术含量很高 摄影 曹璞
李兴昌的儿子、皇家贡茶第九代传人带我们体验了制茶的每一道工艺。茶香悠悠,每一片茶都凝结着茶人的心血。在他们的手中,普普通通、青翠油亮的茶树叶,经过萎凋、揉捻、炒青、去杂、渥堆、压饼等十多道工序,最终奉上一杯晶莹透亮红润的普洱茶。
一杯晶莹透亮红润的普洱茶 摄影 蔡石
每一杯茶都凝聚着茶人的心血 摄影 蔡石
独有的“中国红” 摄影 蔡石
如果说普洱茶是中国茶文化的代表之一,那么这杯温润红亮的普洱茶则是我们独有的“中国红”。
“压茶石”,您收到的一饼饼茶都是这样压出来的 摄影 曹璞
茶树,天地赐予,制茶,纯朴的手艺,而那一杯杯甘甜的香茶,则是制茶人代代相传的匠人之心。
李兴昌炒青 图片官方提供
“一个人喝茶神清气爽,朋友一起喝茶其乐融融,亲人共饮家庭和睦,全世界的人都来喝茶那就是和平!”李兴昌的话像拉洋画一样,展现了一幅幅美妙的场景。(曹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