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 投诉建议
  • 联系我们

付于武:智能共享出行正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8-11-21 09:57:44 人民网-中国汽车报

11月20日,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中国智能交通协会携手举办的2018国际汽车智能共享出行大会(SMC 2018)在广州花都正式拉开序幕。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司、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日本经产省制造局、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世界银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政府的领导嘉宾,以及来自相关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国内外高端智库、汽车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共享出行平台公司、科技公司、数字化企业、投融资机构、城市交通及智慧城市等相关机构的600多人出席本次行业盛会。

在大会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做了精彩发言,他表示,对中国来说,交通出行问题尤其严重,对共享出行的需求尤其迫切。事实上在出行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之下,智能共享出行的消费总量和从业规模也已经不断的扩大,正逐渐形成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智能共享出行对未来社会意义重大,随着全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出行需求的不断增加,单纯的通过新增汽车的方式来解决出行供需矛盾是不可想象的,而短中期内公共交通和出租车也不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和日趋多元化的出行需求,居民日常出行的供需矛盾也日益突出,智能共享出行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分散的资源集聚,优化出行配置,提升出行效率,是未来交通问题的重要且有效的解决方案,而智能化技术与共享出行的结合,也使对汽车和交通行业产生重大变革。这个变革存在着两个方面,一方面聚焦于终端,无人驾驶体现了智能化技术在汽车领域应用的最高境界,另一方面则聚焦于应用,即私人汽车拥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为核心的共享出行模式的探讨,这样就可以说智能共享出行将重构汽车产业链和价值链,改变消费者的汽车拥有模式,并为智能汽车快速普及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目前,中国共享出行领域的市场交易额已经超过2000亿,融资的金额超过700亿,共享出行的参与总人数超过3.5亿人,网约车司机人数超过1800万。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汽车共享出行还具备了广阔的场景,罗兰贝格报告指出,未来中国共享出行将达到每天3700万人,对应的市场容量可能增长每年至3800亿元,而潜在需求所带来的关联市场容量有望达到18000万亿元,这种潜在需求所带来的关联市场之大也是超出我们想象。正是基于智能共享出行的重要意义,国家正在大力支持投入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自2016年以来,国务院、工信部、发改委、交通部等单位相继出台了“中国制造 2025”,“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及“关于促进汽车租赁业健康发展指导意见”等一系列的文件,为智能共享出行新业态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政策环境。

汽车的智能共享出行正在推动移动互联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以及新商业模式的革新,由这些变革产生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对于缓解出行矛盾,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大作用和深远的影响。纵观世界,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跃升,人类文明的大进步,智能共享出行是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背景下孕育新生的,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深度深刻改变着世界,为各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与以往的技术进步相比,在智能共享出行的变革中实现包容性增长,具有更大的可能性。这场空前的出行革命不仅创造了新的供给与需求,大大拓展了发展空间,也给各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平等参与的机遇。新产业革命孕育着无限的希望,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等将在智能出行的领域深度交织,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人群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可以深度的沟通,

推动智能出行、共享出行快速健康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付于武看来,最为核心,最为迫切的是四个创新的需求,第一是技术创新,我们必须加快推动自动驾驶、车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移动终端上的应用,以满足共享出行的需求。第二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未来汽车的使用模式,拥有模式都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必须对这些新兴的产业形态进行提前探索。第三是企业发展路径的创新,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汽车制造商向出行服务商转换的挑战和路径,以及互联网企业、出行服务企业与其他产业新的深入的合作模式。第四是政策创新,我们必须探索满足智能共享出行发展需求的政策匹配以及他们的最佳实践。(张忠岳)

(责任编辑: 李素 )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