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 投诉建议
  • 联系我们

报废汽车拆解何时“走回正道”?

2018-05-11 10:58:21 中国江西网

全省每年超10万辆汽车要报废 合法拆解的只有2.5万辆

报废汽车拆解何时“走回正道”?

■记者曹琦/文

中国江西网讯 “报废车辆你找我,价钱可以高出一倍,有违章记录也能帮你消掉,还不另外收费。”南昌一名从事非法拆解生意的“黄牛”郭某开出了不错的条件,试图包揽生意。另一方面,拥有合法拆解资质的企业却普遍亏损,省内20多家汽车报废拆解中心一度处于“饥饿”状态。

“此种情形将得到大面积改变,新修订的《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即将出炉,报废汽车将有望市场自主协商定价,今后车主有望得到更多实惠,更多报废汽车将回归正规拆解渠道。”江西和信发实业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张经理说。

一辆报废私家车拆解补贴仅500元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南昌目前仅有6家拥有正规资质的拆解中心。据了解,一辆小型的普通轿车报废拆解只能得到500~600元的费用补贴。“如果包销户的话,半个月之后会有交警来验证,随后我们就会出一个拆借证明给你。”南昌一拆解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

相比“黄牛”开出的价格,他们的价格并不占优势,“一些私人的汽车报废业务,虽然出价比我们高,但其实很不安全,一方面车辆解体后发动机可能被卖出去。另外,车辆销不了户。一般情况下,车况好、包销户最高的价格也就是800~900元一吨。”该工作人员直言。

目前相关政策对于私家车采用的是“引导报废”的办法,只要车辆按时参加审验合格,取得检验合格标志就可以驾驶。但是从车辆安全角度考虑,达到一定行驶里程后,相关部门将会劝导、建议车主进行报废。南昌市民刘先生近日在一家报废汽车拆解中心报废了一辆东风日产,“虽然总行驶公里数只有10万公里,但是尾气排放超标严重,很难过年检,干脆就报废掉买过一辆新车。”按照相关规定,刘先生属于“引导报废”的情形,拿到了一万多元的补贴。“如果私家车使用超过15年,必须执行一年两审。如果连续三次检验都不合格,那就得按规定强制报废。”衡量再三下,刘先生还是觉得提前报废比较划算。

非法拆解易带来安全隐患

记者从江西省商务厅了解到,2017年,全省报废汽车回收拆解25570辆,同比增长20.6%。一年报废汽车数十万辆,但合法拆解的却只有2.5万辆。

江西和信发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经理告诉记者,“江西有20多家报废汽车拆解中心,平均下来一家每年也就拆1000辆左右,这跟一家每年一万辆的拆解能力相距甚远。依靠卖废钢铁和零部件的收入,远远不够企业生存,即使加上国家补贴,依然步履维艰。”业内人士张经理说。

不同于私家车,出租车、皮卡、客运汽车和货运汽车等到了一定的年限均要被强制报废。然而,每年合法拆解的汽车远远少于全年的报废车辆。那么废旧汽车究竟流向了哪里?

在红谷滩翠苑路,记者看到不少的僵尸车停在路边。一家拆解中心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在非法拆解市场,一个发动机二次利用可卖2000元至3500元,正常拆解只能卖100元左右。若报废车存在未处理的违法行车记录,车主还需耗时处理,这是不少车主宁可将报废车当垃圾搁置,也不愿办理报废手续的原因。

“流入非法拆解市场的报废汽车,可能经过简单的清洗、喷漆就流入了二手车市场。”该负责人提醒,“非法拆解最大的坏处就是带来安全隐患,其次是不能销户,一旦这个废旧车转卖给别人后,出现了交通事故,原车主是要负责任的,因此建议大家不要贪这点小便宜。”

新规将出炉 报废车辆有望自主议价

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报废汽车行业的市场空间在350亿元左右。若考虑“五大总成”交售给再制造企业,能够继续使用的零部件标明“报废汽车回用件”后可以出售,价值量将得到大幅提升,有望达到千亿市场规模。

据了解,为推动报废车拆解行业的有序发展,新修订的《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即将出炉,该办法取消了报废汽车企业的总量控制合理规划布局的要求,实行先制造后发证的制度。其次是允许旧件进入流通领域,开展绿色汽车消费。同时废除报废机动车的收购价格参照废旧金属价格计价的规定,改为市场主体自主协商定价,放开了报废汽车回收价格参照谱。

这对那些已经取得正规资质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喜讯。“关键还是价格因素,有了自主议价的权利,车主得到的优惠更多,将吸引更多的人通过正规渠道报废。报废汽车拆解后可得到大量再生资源,包括钢铁、有色金属、贵金属以及电器配件、电子配件、标准件等,80%的零部件可回收利用。未来,汽车后市场是一块很大的蛋糕,这也是我当初选择进入这个行业的原因。”张经理表示,“产业规模很大,回收再制造本身也是循环经济产业链,还会衍生出更多新的产业。”

(责任编辑: 六六 )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