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 投诉建议
  • 联系我们

“互联网+交警” 温州创新交管全融合服务模式

2015-11-26 17:14:22 浙江日报

    记者 殷诚聪

   温州市民施先生收到交通违法的短信通知,他掏出手机在“温州交警”微信里尝试一站式服务,免去奔波之苦,还能通过微信“答题减分”。

   吴小姐的车子被其他车辆堵住,她没给110打电话,而是通过“114移车服务”平台,2分钟内就通知对方车主来移车。

   苍南的小陈想学车,不必费钱费时跑温州市区,随着驾考管理权限下放,他在苍南当地就可报名、预约、考试、领证。

    ……

   现有机动车近200万辆、驾驶人190多万的温州,交管工作遇到了严峻挑战。为此,温州交警尝试发展“互联网+交警”服务模式,一系列便民创新举措,令广大车主受益匪浅。

    “温州交警”

    百万粉丝的微信大V

   10月23日,在2015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互联网+智慧城市”论坛上,“温州交警”微信服务号荣获了“政务微信飞跃奖”。

   截至11月23日,“温州交警”粉丝数145万,成为首个粉丝突破百万的全国公安政务微信平台,在全国各类政务微信平台中位列第二。

    一个微信服务号何以吸引百万之众?多数车主认为,主因在于它提供了全面便捷的掌上服务。

   “温州交警”打造了全覆盖的“网络交通管理综合服务大厅”,其微信菜单栏涵盖了30多项“微服务”,包括交通违法、实时路况等信息查询,事故快速处理、智能移车、网上考试预约、异地委托检验等办事项目。

   “微信驾驶员学习减分处理平台”是“温州交警”全国首创的特色服务。这个平台采取驾驶员自助上微信学习考试的方式,一个记分周期内,持有温州市核发驾驶证的司机最多可以参加两次学习考试,拿到价值4分的“减分券”,可用于抵消该司机名下登记的浙C号牌小型自备客车交通违法行为的非现场记分。

   “教育与处罚相结合,‘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温州交警’正不断尝试交通管理在互联网上的转型和创新。”温州交警支队有关负责人说。

   如今,“温州交警”微信平台办理了各类交管业务近200万件,相当于100多个民警的工作量,达到“机器换人”目的。另外,随着微信应用力度的不断加大,温州每年可至少减少500万车次的出行量,减轻了整个城市的交通压力。

    “114智能移车”

    备受称赞的服务

   出行时车被其他车辆堵住,却又找不到车主,怎么办?按照以往的方法,车主会拨打110。而警方受理后派单下去,接单的工作人员便用手工方式打开全市车辆登记信息库,查询车主和电话,再以手工方式致电车主到堵道现场移车,这个流程起码要花10至15分钟。不仅如此,110宝贵资源被受理移车大量占用,导致其处置紧急警情的效能受到较大影响。

   为解决这一难题,今年3月11日,温州交警与电信部门合作,全省首创“114移车服务”,当114接到群众求助电话后,工作人员只要输入堵道的车牌号码,该工作平台即自动化处理,直接拨通车主通知移车。

   这一流程只需约2分钟,群众等待反馈结果时间缩短80%以上,移车结果反馈率达100%,住宅区、人行道的移车难和群众出行难得到有效化解。并由此使得温州公安110总接警量同比明显下降,110公共资源也被有效释放得到松绑减负,这为更好发挥紧急警情处置效能提供了保障。

    温州114移车服务举措,得到了省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目前,“114移车服务”已在全省推广。

    驾考管理权限下放

    驾考不再麻烦

   温州每年有20多万人报考驾照,其中县(市、区)占到了五六成。按照以往的考场权限,这些学员必须远道赶到温州市区进行考试,科目二、科目三考试加起来,仅住宿费就是不小的开支,再加上油费、伙食费等,一个人少说也要近千元。

   为此,今年1月4日,温州交警率先在全省开展了以驾考权限下放、驾考网上预约、驾考智能化为核心的公安车管改革,按照“就近便民、下放分流”原则,积极探索驾考权限下放。

   3月1日起,温州学员在驾驶培训课时等条件符合后,可通过“温州交警网”、“温州交警”微信服务号等渠道实现个人网上预约科目二、科目三考试。

   7月1日起,乐清、平阳、瑞安、永嘉、苍南五个县(市)公安机关全部可在当地组织C类驾驶证考试,实现了报名、预约、考试、领证等“一站式”服务,学车再也不用跑温州市区了。驾考管理权限的下放,使驾考的时间明显缩短,大大降低了学车成本。

   与此同时,温州交警继续在苍南、平阳、瑞安、永嘉、乐清等县(市)增设科目二、科目三智能化考场,全面实行智能化考试,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因素,确保驾考更加公开、透明、公平、公正。

   

(责任编辑: )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