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 投诉建议
  • 联系我们

运动风潮——试驾一汽马自达国产CX-7

2014-07-10 14:44:01 羊城晚报
   在国内紧凑型小车当中,飞度应是“元老”之一,2004年,广汽本田紧跟国外市场步伐引进了飞度,虽然最早来到中国的飞度是一部三厢车,但创造辉煌成绩的反而是随后而到的两厢飞度,两厢飞度也是第一部真正在中国市场受到追捧的两厢车,也是为数不多两厢版比三厢版好卖的轿车。上两代飞度在中国都有1.3L和1.5L两个排量,但新一代飞度却暂时只会推出1.5L版本,既然是全新换代,新飞度从里到外都焕然一新,在动力、操控、空间等各个方面均有所补强。

    造型

   和二代比较,第三代飞度的造型革新显得很前卫,如果说前代飞度是走可爱卖萌路线的话,这次新飞度却是把“装酷”进行到底,至于这种改变是否得人心,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个人对飞度的造型是没有什么条条框框限制的,对于飞度设计风格的转变,我觉得还蛮合理的,以往飞度看上去比较“女性化”,现在则偏中性,设计得酷一些并没有错。但在当日试驾,停下来拍照时,有位公交车司机伯伯走过来饶有兴趣地观摩一番,抛下一句“不好看”,交谈后才得知他是二代飞度的老车主。看吧,对于一些非常熟悉飞度的朋友,或许还难以一下子适应第三代飞度的改变,不过这位阿伯年纪较大,我相信对于喜欢接受新事物的年轻人,新飞度的造型绝对够煞食。

    内饰

   坐进车内,本以为新飞度样子变“酷”了,内饰肯定也是走炫酷风,没想到却是相当的保守稳重,和其兄长"思域"更是两种截然相反的风格。中控台的操作区以一个大屏幕和一整块空调控制区就完全搞定,没有任何多余和花哨的东西,风格与九代雅阁的中控台非常像。虽然有家族化的设计并非坏事,但以一款两厢小车来讲,新飞度的这个车厢设计上还是显得老成了一些。

    车内装备

   中控台上方的智能互联屏大家都不陌生了,雅阁、凌派等广汽本田的车型上都已经出现过这个装备。下方的空调控制区倒是很炫,它是完全的电子背光显示(车辆熄火后整个屏幕会完全变黑),而且是全触摸式操作,年轻人一定会喜欢。和新一代的其它本田车一样,飞度的中控台上也是找不到一个旋钮。智能互联屏系统是本田现在主打的一个装备,其实它的理念是很不错的:现在车载导航和娱乐系统的硬件软件发展速度远远赶不上智能手机的发展速度,所以不如让用户把手机和汽车相连,在这个屏幕上直接操作手机的功能。倒车影像与雅阁的一样有普通、广角、俯视三个角度,画质清晰反应快,相当好用。这个装备对很多新手的诱惑力会非常大。充满运动味道的红色一键启动开关也必然会受到年轻人的欢迎。

    乘坐空间

   新飞度对车内空间的极度利用并不是靠车身外围尺寸。这里重点说一下新飞度相当夸张的后排空间,用厂家宣传册上的话来说就是“能达到B级车的水准”,一位身高1.75米的朋友坐上去,膝盖离前排座椅还有两个拳头的距离,与上代飞度相比,这一代飞度的空间只是略为增加,但它后排座椅的乘坐舒适性却大幅提升。前两代飞度的后排座椅或多或少都存在角度过于平直、座椅单薄等问题,而新飞度将后排座椅角度调得更加倾斜,并增加了座椅的厚度,使得乘坐角度更合理、座椅承托力更佳。另外,本田将两侧的两个座位设计得略为凹陷,这也是提升乘坐舒适性的一个手段。

    动力和操控

   这代飞度搭载的1.5L发动机属于本田最新的地球梦科技发动机,有i-VTEC和缸内直喷系统,输出功率高达96kW,不仅比上一代的1.5L发动机输出数字有明显提升,在目前同级的1.5/1.6L级发动机中无人能及,变速箱方面,飞度又从上代的5AT回归到了CVT。不过这台CVT已经不是第一代飞度上的那台了,而是本田最新一代的产品,与九代雅阁上那台CVT有很深的技术渊源。由于CVT本身特性的原因,在踩下油门加速时,发动机转速的上升是比较缓慢的,这样带来的好处就是动力输出很均匀,不同转数的动力差别都不大,缺点当然就是少了一份刺激和快感。(文/图许方华)

    赞

    ●造型变犀利,应该能吸引更广泛的人群

    ●智能互联屏和触摸式中控台非常新颖

    ●后排空间超赞,空间利用率同级无双

    ●发动机功率惊人,动力输出平顺

    弹

    ●内饰色调和设计平淡,和小车年轻活泼的个性不够匹配

    ●发动机隔噪不够好

    技术

    参数

    长/宽/高(mm) 4065/1695/1525

    轴距(mm) 2530

    发动机 1.5L i-VTEC

    最大功率 96kW/6600rpm

    最大扭矩 155Nm/4600rpm
(责任编辑: )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