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 投诉建议
  • 联系我们

“毒驾”危害大于“酒驾” 检察官建议入刑

2014-07-04 10:10:41 中新网
   近日,在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连续发生两起因“毒驾”肇事的悲惨事件,共造成一死一重伤的严重后果。“毒驾”问题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对此,大兴检察院检察官提出,“毒驾”危害大于“酒驾”,应列入刑法,加大打击力度。

   检察官介绍,英国一项研究表明,酒后驾车时的反应比正常反应时间慢12%,“毒驾”则比正常反应时间慢21%。2012年公安部下发《关于加强吸毒人员驾驶机动车管理的通知》,并修订了《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明确对吸毒人员申请驾驶证或者驾驶机动车采取“零容忍”措施,严格限制吸毒人员申请机动车驾驶证,规定:3年内有吸食、注射毒品行为或者解除强制隔离戒毒措施未满3年的,不得申请驾驶证;驾驶人吸食、注射毒品后驾驶机动车或者正在执行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措施的,要注销驾驶证。

   但是,因为没有对“毒驾”的刑法处罚规定,交警一般只能对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毒驾”司机处以罚款、注销驾驶证等措施,然后按照禁毒法的规定对吸毒行为给予治安处罚。

   检察官认为,仅靠行政处罚无法遏制“毒驾”这一行为。“酒驾入刑后,取得了明显效果,比酒驾危害更大的‘毒驾’也该列入危险驾驶罪。”由于“毒驾”隐秘性强,存在检查难、检测不方便等困难,检察官还建议配套出台相应细则:开发快速反应的检测技术,由于尿检或血检检测毒品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于路边检查不可能实现,因此相关部门应推广快速反应的毒品唾液检测试剂;完善相关搜查程序,与“酒驾”不同,查处“毒驾”还涉及到执法人员搜查车辆及司机身上是否藏有毒品或吸毒工具的问题,因而,执法部门搜查行为的合法性和搜查手段的正当性都需要相关程序法的规范和保障。(记者高健 通讯员 陈彬)

    
(责任编辑: )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