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 投诉建议
  • 联系我们

江淮深耕电动车 “组合拳”带动自主逆袭

2014-07-02 12:52:04 中新网
   江淮汽车涉足新能源汽车不算最早,但却是最富成效、产业化推进速度最快的整车企业。坚持自主研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紧抓重点市场,在正确的时间、地点,做正确的事。为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逆袭“起到了较好的带动作用。

    新能源汽车上升至国家战略

   习主席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首次表态之后,各项针对性政策逐渐加强,新能源汽车推广有望破冰。江淮汽车充分利用政策,坚持自主研发,短短十年时间便跃居行业第一,为自主品牌在新能源的发展带了个好头。

   “做强新能源汽车,中国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让新能源汽车成为一个强劲的经济增长点”,从习主席首次表态,到国家不断布局能源战略,可以看出,作为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一环,新能源汽车俨然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意志。长期以来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坚冰”,有望借此融化。

   江淮汽车涉足新能源汽车不算最早,但却是最富成效、产业化推进速度最快的整车企业。坚持自主研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紧抓重点市场,在正确的时间、地点,做正确的事。为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逆袭“起到了较好的带动作用。

   在传统汽车仍无法抗衡跨国品牌的情形下,面对种种利好,自主品牌纷纷寻求新能源汽车的突破。希望通过一次新的产业革命,为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在世界寻找到崭新的坐标。

    四年时间,跃居行业第一

   短短四年时间里,江淮汽车一跃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领军者。江淮汽车究竟是如何做的?中国经济网汽车就此采访了江淮汽车新能源部相关负责人。

   这位负责人表示,在国家政策“组合拳”的利好及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消费市场逐步被激活,新能源汽车市场也逐步启动,很多车企均在发展或规划新能源汽车。

   2002年,江淮汽车开始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技术路线探索,于2009年明确提出以“纯电动”为主攻方向。并且在2010年至2013年,四年的时间里累计推广近5400辆纯电驱动的新能源汽车,跃居行业第一。

   今年2月28日,江淮第四代纯电动家轿——和悦IEV4在上海正式上市,整车销售价仅为9.98万元。和悦iEV4产品凭借其优良的产品性能和出色的市场表现相继进入上海和北京市场。(2014年1月6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委员会发布的第四批上海市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车型产品信息;2014年3月11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的《北京市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目录》第1批第2期)

    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事

   这位负责人还表示,江淮汽车对于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的准确理解与把握,能够基于对所处环境和企业获取资源的难易程度做出正确研判,从而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事。

   第一步先出产品,批量进入市场,用来检验产品技术和制造技术,探索新能源汽车运营的商业模式。第二步,集中优势资源,在电控、电机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第三步,在核心零部件、整车匹配技术方面上取得重大进展,成本满足商业化要求。第二步与第三步同步进行。

   江淮汽车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标,通过“产学研结合、主机带动、零部件协同”的自主开发,整合社会资源,集中攻关纯电驱动核心技术,建立了新能源汽车的整车开发流程,并建立了整车测试企业技术标准和评估体系。整车电控、电驱动和电池系统三大核心技术的研发成果在爱意为(IEV)纯电动车上得到应用和提升,表现出较好的商品化水平。

    “十二五“末预计达10万辆生产能力

   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已经发展多年,但依然面临诸多障碍。这位负责人将原因归结为三点:首先,辅助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充电桩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制约;其次,作为新生事物,大部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观望态度;再次,新能源汽车补贴的地区差异及因地方补贴而产生的相对浓烈的地方保护主义等。

   该负责人表示,对于这些难点,可以针对性的多方寻求破解:做好产品本身的技术升级(如充电时间、续驶里程等),建立企业间的战略联盟,共同推动关键零部件及核心技术的突破与创新;充电站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规划,以及如何突破各试点城市的保护壁垒等。

   在被问及江淮汽车在新能源领域的规划时,该负责人表示,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方面,江淮紧紧抓住上海、北京、合肥等重点市场,开展新能源汽车市场化营销工作,并且拓展所有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和区域,开展品牌传播。以直销为主,在分时租赁、出租车领域制定地区差异化的销售政策,持续销售新能源汽车。

   “十二五”期间,江淮汽车以“科学化、技术化、工业化、市场化”的“四化”为指导思想,主动布局新能源汽车,至“十二五”末,将实现年产10万辆新能源乘用车的产业化规模,争做国内第一电动家轿品牌。(记者郭涛)
(责任编辑: )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