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 投诉建议
  • 联系我们

谁的错?理念启辰思铭们销量惨淡的背后

2014-05-19 15:36:54 中新网
   提要:2014年4月份,合资自主品牌的销量普遍很不理想。推出时间比较久的东风日产启辰,销量为9896辆(至少3款车);东风本田思铭,销量为1445辆;广汽本田的理念,销量甚至仅为411辆……而其他的合资自主品牌,就更不值得在此列举。定位为与纯本土自主品牌竞争的合资自主品牌,背靠合资品牌,坐享成熟技术平台,中外双方合力,数年下来,为什么还是没有竞争过自主品牌?

   主流汽车细分市场竞争惨烈,暗流涌动,车企们卖命吆喝,生怕落人身后。而数年来曾经被人们热议的合资自主品牌,却失去了昔日的热度,业界也不再热议,不再那么显眼。

   2014年4月,合资自主品牌的销量普遍不理想。推出时间比较久的东风日产启辰,销量为9896辆(至少3款车);东风本田思铭,销量为1445辆;广汽本田的理念,销量为411辆……而其他的合资自主品牌,就更不值得在此列举。

   合资自主品牌在推出开始的一两年内,业界一直在观望,同时给予新生品牌时间,然而像广本理念、东风日产启辰等合资自主品牌,第一代产品上市已超过4、5年光景,都把产品瞄准第二代,广本已经推出了第二代理念产品,然而销量为什么还是如此惨淡呢?

   起步就瞄准与纯自主品牌中低端产品竞争合资,如今面对的究竟是什么问题呢?时过境迁,它们的未来究竟应该给予什么期望呢?

    销量走低,成长空间何在

   销量持续低迷,无法突破,成了合资自主品牌发展的瓶颈。市场检验下,合资自主品牌好像一个被宠坏的孩子,以最有利条件却没有创造预想的成绩。

   从4月份的销量看,有着3款车上市销售的东风日产启辰,销量为9000余辆,算的上合资自主品牌表现较好的,当然,单款车平均销量也就3000余辆。

   而我们也看到,启辰在品牌和市场推广上不惜花钱:3年花上亿元买下广州恒大足球队胸前广告,又赞助“星光大道”,请明星代言等。启辰销量虽然在合资自主品牌中表现较好,但也完全不能说好。

   而广本的理念,推出第一代合资自主品牌理念S几乎归于失败,如今替代上市的理念S1,4月份销量只有400余辆,前4月总共不到2880余辆,何其惨淡?这是无力承载一个全新品牌的人投入、团队和人力的,不知广本理念的研发、经营团队如何面对这个品牌?

   相对于启辰、理念产品原型是日产、本田低端车型,售价较高的东风本田思铭,则来源于本田中级车思域,有着欧版CIVIC的尾部,但是消费者显然还是难以认可,4月销量1000余辆,前4月5697辆。同样不能说明,定位较高的思铭代表合资自主打开了市场缺口。

    从目前的态势看,只能说,合资自主品牌还是为存在而存在着。

    换汤不换药,消费者不买账

   数年下来,定位为与纯本土自主品牌竞争的合资自主品牌,背靠合资品牌,坐享成熟技术平台,中外双方合力,为什么还是没有竞争过自主品牌?为什么销量惨淡?因此有必要再来说说合资自主的身份。

   合资自主品牌主要是指国内汽车合资公司通过购买、引进外方产品技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开发出知识产权归属于合资公司的品牌、车型。

   虽然近些年,各大汽车厂商发展合资自主品牌的速度惊人,但是这种“山寨”感十足的产物显然消费者是不买账的,尤其很多合资自主品牌的车都换了自己的标识,很多消费者在买完车之后都感觉到很迷失,本来是奔着买合资车的质量和自主车的价格而选择合资自主品牌,但购买后带来的挫败感,和质量和换汤不换药的失落感,显然满足不了消费者的心理预期。

   同时,中国消费者购买汽车,素以讲面子著称,而合资自主作为新生品牌,品牌力上零起步,换句话说,购买合资自主车,开出去,旁人并不认识是什么车,对于车主来说,很没面子。

   合资自主出现了这样的局面:拿一个平台重新进行设计,用的只是外方的核心技术,而且有些合资企业的外资方,只是把原来已经淘汰的产品重新翻新,换了一层“皮”,但里面一些核心的、关键的零部件还是停留在10多年前的工艺水平和技术水平。结果是合资企业的中方并没有获取到核心技术。

   以低价纯本土自主品牌竞争的合资自主品牌,显然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仍旧是“挂羊头卖狗肉”,也难怪消费者不买账。

    外方缺重视,中方少热情

   2009年初,在国家推出《2009-2011年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中,多次提到了“支持汽车企业自主创新,整车研发,尤其是关键零部件技术实现自主化”。2012年下半年,发改委和工信部有关官员先后公开表态支持合资企业推合资自主品牌,这是广汽本田等合资企业两年前推出合资自主品牌和产品后政府首次表态支持这一商业模式。合资自主品牌就这样像混血儿一样在政策的庇佑下诞生发展,走着别的品牌羡慕的“近路”。

   要想得到宝贵的中国市场,就应当有所付出,这是市场经济的公平交换原则,也是一场国家间利益的博弈,合资自主品牌也慢慢陷入“技术换市场”交易的怪圈,这个孩子显然没有真正自我成长。

   目前主流车市竞争白热化,合资企业真正重视的,还是外资品牌在主流市场的得失,合资自主还是一个陪衬,外方缺少足够的重视,多数流于口号和嘴上而不是实际行动上,中方当然没有很高的积极性。

   如何能将合资企业开展自主研发的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才是合资自主存在的本质价值。合资自主要经受市场检验的路还很长,我们期待着这个孩子能够积累蜕变,破茧成蝶。(杨昕艳)

    
(责任编辑: )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