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5月9日电 昨天,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特斯拉汽车公司TeslaMotors(股票代码:TSLA)向公开市场发布了2014年第一季度股东信。内容显示,得益于全球使用新能源产品意识的提升所带动的全球订单量增长,特斯拉今年第一季度ModelS全球范围的净订单量呈明显持续增长,产量创纪录的达到7,535台,超预期完成6,457辆的交付,并预计第二季度可以交付7,500台ModelS,全年的目标交付量是35,000台。据统计,目前特斯拉的全球用户驾驶Model S的总里程已超过了2.75亿英里,节约了近1400万加仑汽油,有效推动了可持续发展交通的推广以及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进一步提速。除此之外,特斯拉还将继续加快改进和创新的速度,ModelX、千兆工厂等产品、项目都计划在今年投资开展。
订单量提升加大特斯拉投资力度
本季度内,北美净订单量持续增长超过10%,而全球订单量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一如既往,特斯拉正在通过直销模式来加速向可持续发展交通的过度,以达到发展和提升用户体验的目的。
公开数据显示,非会计准则统计口径(non-GAAP)下,特斯拉一季度净收益1700万美元,每股收益0.12 美元;会计准则统计口径(GAAP)下亏损5000万美元,每股亏损0.40美元。产品研发及改善,生产线进步提高,千兆工厂(Gigafactory)推进等项目,令支出增加。新产品Model-X的产品研发,该车型预计在今年第四季度可以完成其设计原型,并计划在2015年春季实现量产。此外,研发还包括改善ModelS的软硬件,同时还包括右舵车的开发。在非必要的条件下,基于对用户的使用安全和安心的考虑,特斯拉会对所有新生产的ModelS 的底部增加了一个钛保护层(titanium underbody shield)和铝偏转板 (aluminum deflectorplates),未来也将其在现有的车辆上进行免费加装。而右舵版Model S今年将在英国、日本及香港市场根据用户需求投放。
对于备受瞩目的千兆工厂(Gigafactory)工程,特斯拉表示有望在2017年开始电池和电池组生产。目前,特斯拉就此事与Panasonic和其它潜在合作伙伴的方案讨论正在顺利进行,而选址方面也将至少选择两个地点以减小动工后延迟的风险。公告信称,“当2020年千兆工厂年产量达到最高时,我们希望电池组的生产能力可达50 GWh,电池的生产能力可达35GWh。那时,我们不希望存在任何商品供应阻碍”。
“我们仍然打算本年投资6.5——8.5亿的资本支出,用于扩充生产,扩大商店,服务中心及超级充电站的网络,发展Model X及ModelS,以及开始千兆工厂的。”公告信称。
特斯拉看重中国未来市场
公告信中,最值得关注的无疑是中国市场部分,特斯拉强调计划加快在中国的发展。4月底,埃隆•马斯克领衔特斯拉管理团队造访中国,在首次向中国车主完成交车之后,马斯克也借机完成了与中国用户、政府、合作伙伴的沟通交流,相关利好信息也成为本次特斯拉业绩公布的一大亮点。
在中国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来自中国政府的支持必不可少。此次中国行,科技部部长万钢、工信部部长苗圩、上海市市长杨雄等先后约见了马斯克。科技部部长万钢亦在接见来华交车的马斯克时表示,中国政府正在考虑电动汽车在税收方面的改革,如在进口关税方面会有区别于传统汽车的进口,具体细则正在制定中。
而在上海政府的帮助下,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也对特斯拉的扩张进程增强信心。特斯拉位于上海金桥的超级充电站,在当地市政府的帮助下,从选址到建成一个超级充电站,仅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马斯克在交车时称它为全球建设速度、质量第一的超级充电站。
现阶段,特斯拉在北京、上海两地共建有三个超级充电站,采用电网电能和太阳能联合供电。今年,特斯拉计划在全球范围内再建设200个超级充电站。随着特斯拉产能的增强和中国市场基础设施的快速完善,北京、上海之外的中国车主也将更快的拿到自己的车钥匙,并享受到特斯拉所提供的充电、售后服务。
特斯拉向股东介绍,中国当地政府的审批、许可证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得以顺利推进。上海市政府将特斯拉列入免牌照上牌政策,让特斯拉获得了更多的后续关注。中国政策的利好,坚定了特斯拉在中国推广可持续交通以及大规模建设超级充电网络的计划。
此前,马斯克在与中国消费者沟通时表示,为了更好的提供服务和体验,特斯拉继续坚持体验度更佳、服务更好的直营销售模式。特斯拉也在股东信中表示,目前正在积极加快门店和服务中心的扩张,计划今年比去年从数量上增加75%,以支持特斯拉的全球发展,从而推动可持续交通和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普及。(中新网汽车资讯)
特斯拉致股东信:产量创新高 中国是未来最大市场
2014-05-09 10:59:31
中新网
(责任编辑:
)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