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 投诉建议
  • 联系我们

谈车论道:中国内燃机产业的尴尬

2013-10-14 10:16:47 科技日报

   前天去了一趟长城汽车厂,仔细了解了他们自主研发的缸内直喷涡轮增压2升汽油机的情况。这款发动机的各项指标都很先进,并很快投产,装备到整车上。每次我去长城汽车厂都有一些心得,我非常赞赏他们专注地做好一件件事情的风格与精神,这款发动机的研发用了3年多时间,一个一个问题解决,没有“窍门”与“捷径”,始终把产品的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我相信只要长城汽车厂能够坚持这样踏实的作风,他们进步的速度会很快。

    但是,今天我重点要说的是另外事情。

   我发现被集成到长城这款发动机里的许多关键零部件是外国公司的产品。当我被告知电控喷射系统是德尔福的,增压器和链条是博格华纳的,可变气门机构VVT是依纳的时候,尽管沮丧,却不感到奇怪,因为在我的心里这些零部件有较大难度,国内企业还未掌握。然而,当我被告知下面的信息时,我被惊呆了:气门是伊顿的,气门座是帝伯格茨的,活塞与轴瓦是辉门的,活塞环是ATG的,水泵皮带是盖茨的,火花塞是博世的,皮带张紧器是莱顿的,增压压力控制阀是皮尔博格的,等等,许多是我不熟悉的外企名字,就连汽缸盖罩盖也是一家叫勃乐尼的外国公司供应的,就是因为缸内直喷增压发动机的罩盖上有一个油气分离器,国内企业做不好。

   我感到自己对汽车内燃机产业的状况实在太不了解了,这些我年轻时在一汽工作时就非常熟悉的零部件怎么到现在都还做不了?

   长城汽车厂工程师告诉我,有些零部件国内企业虽然也能做,但达不到要求,质量不能保证,开发与服务能力差。他们采购这么多国外公司生产的零部件也是出于无奈,外购的零部件价格占整机的成本高达2/3,去掉采购成本发动机基本没有利润了。

   内燃机产业的状况能不能反映了我国汽车产业的现状?我不敢瞎说。我只知道我们每年都为不断增加的汽车销售量沾沾自喜,其中掩盖的问题有谁认真研究和提出解决的方案?我们继续批准合资项目,我们把产值列为考核的第一指标,殊不知产值里有多少是合资公司与外国公司创造的?我们就这样躺在外国人的技术上和中国人廉价的劳动上过着得过且过的日子。这些难道不值得反思吗?(王秉刚)

(责任编辑: )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