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 投诉建议
  • 联系我们

公车违法不能让纳税人埋单

2013-08-26 09:15:57 中新网

   由于公车开销中并未明确违法者的责任,所谓花纳税人的钱不心疼,我违法你埋单,自然成为公车违法屡禁不止的关键原因。

   近日,湖南省交警部门曝光了一批在高速公路违法未处理次数超50次的车辆,张家界市国资委一台小车以137次违法位居“榜首”。而综合湖南交警部门一个月来的分批曝光情况,违法数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公车大量存在,最多的累计违法高达288次。

   视交通法规如无物,在道路上百无禁忌,公车的违法胆量令人吃惊。这种事实上的“马路特权”,损害了政府部门的形象,给交通执法带来混乱,更在社会心理层面,向公众传递出不平等与不公正。原本应带头守法的公车,为何成为违法的领头羊?很多人将其归结为特权思想在作祟。现代法治原本是以“不信任”的态度,对公权力进行防控的,期求于公车所在部门自觉奉公守法,无异于缘木求鱼。

   公车违法的张狂,首先与交通执法的“网开一面”有关。一些公车之所以敢挑战执法权威,很大程度在于处罚可以私下“摆平”。很多地方,公车违法后通过种种关系“减免”处罚,甚至成为一种通行的潜规则。处罚上的“官民不平等”,导致一些部门根本不把交通法规放在眼里。而有的交管部门,则利用处罚权与其他部门“协调关系”,这种以执法权进行单位勾兑的现象,也助长了公车违法的胆量。

   最关键的问题是,公车违法的成本,往往不用违法者自己掏腰包。包括违法处罚在内的公车开销,一般都由部门公款报销,违法行为人毫发无损。即便公车违法受到交管部门的严格处罚,最终也可能是由纳税人承担违法成本。在法律上,处罚对于违法的纠治功能,首先依赖于行责罚相一致,倘若违法行为主体与责任承担主体出现分离,违法者不用承担任何违法成本,那么再严厉的处罚也无法约束违法者。实践中,由于公车开销中并未明确违法者的责任,所谓花纳税人的钱不心疼,我违法你埋单,自然成为公车违法屡禁不止的关键原因。

   可见,治理公车违法现象,让公车真正去特权化,既要像湖南启动公车违法“零减免”那样,通过一视同仁的严格执法,遏制公车违法的冲动;更关键还在于,如何在制度上建立起不让纳税人为公车违法埋单的机制,只有将违法成本真正落实到违法者本人头上,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公车违法的张狂。

    本报特约评论员傅达林

(责任编辑: )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