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 投诉建议
  • 联系我们

昆明教练车每月每车毕业不到2人 比例不均为主因

2013-07-17 14:08:47 中新网

    昆明教练车每车每月毕业不到2人 人车比6:1规定是主要原因

    市运管局、 西山区运管分局及

    多家驾校认为人车比6:1规定是主要原因

   昨天(7月16日),昆明市公路运输管理局对部分驾校进行督查,结合各驾校“出师率”和上半年领证情况的监控,市运管局驾培处刘处长表示:全市100多家驾校每车每月的出师率大约在1.6人到2人之间,而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就是教练车数量与报名人数实施1:6的报名管理规定。

    现状

    两大驾校每车每月出师2人

   昨天市运管局工作人员来到省旅游(地质)学校驾校,该校欧校长介绍:“驾校有45辆C1照教练车,按照市车管所规定的6:1的人车比,每个时段可以有270个学员上车学习驾驶技能,上月拿到驾照的只有90余人。也就是说,每车每月平均只能出师2人。”

   欧校长介绍:该校目前排队等待学驾的已有3000人,如果现在报名要等待明年7-8月份后才能上车。

   西山区尊阳驾校,5月份的综合合格率在全市驾校排名位居第五,该校赵副校长介绍:“驾校有32辆教练车,今年出师最多的一个月有将近100人,平均是70-80人,每车每月出师大约2人多一点。目前有400-500人排队,要等到明年1月份才能上车。”

   市驾培处刘处长说:“以上2所驾校是昆明出师率较高的驾校,对全市100多所驾校上半年出师数量和教练车的统计显示,全是每车每月出师率仅能达到1.6人到2人之间,这是目前造成学驾‘堵车’的原因之一。”

    症结

    人车比规定导致学驾“堵车”?

   去年5月之前,驾校接收的学员均可到市车管所报名系统报名,这导致该系统积压了数万学员。从去年5月开始,市车管所根据上级指示,对各个驾校实施教练车数量与报名人数实施1:6的报名管理。从去年5月份到11月份,全市几乎所有驾校均在消化之前已经报入市车管所报名系统中的学员人数,到去年11月,才有驾校陆续接收新学员报名。

   按照规定,驾校每有1个学员拿到驾照,才能报1个学员进入市车管所报名系统。有了人车比6:1的这个规定,单从车管所的系统来看,并没有积压的学员;但各个驾校的预报名名册中都积压了数百人等待上车,至少要等半年才能消化。

   上级车管部门对人车比的规定,仅仅改变了车管部门报名系统上积压学员的状况,但驾培市场的真实情况是:求远大于供。如何通过政策来缓解这种局面呢?西山区运管分局孙副局长希望:可以通过提高人车比到8:1或10:1来缓解。

   据分析,一辆车可同时上6人,一人一天练习2小时左右,部分学员不能做到每天都练,每天可供练车的时间还是有赢余的。如果1辆教练车可以同时带8个或10个学员,大家分散练习,在目前6:1的同样练车时段内,可以消化更多的学员。

    困局

    “学驾堵车”现状尚无解决良方

   加大人车比比例得到了部分教练员的赞成:我们都是靠出师数量拿工资,当然希望能够带更多的学员,我们可以根据学员的时间来安排教学,增加带学员的数量,晚上加班会增多,但出师的数量和频率也比较高,可缓解学员积压的状况。

   预报名半年还没上车的李先生认为,“主管部门应该通过各种方式解决学驾‘堵车’的状况,可适当放宽人车比,让更多的学员能及早上车。”

   市运管局曾经考虑通过增加教练车的数量来缓解学驾难的问题,但实际上,各个驾校的教练车并非高负荷或满负荷运转,增购教练车将增加驾校的负担。而按照目前每车每月2人的出师率,让驾校的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

    如何在单位时间内培养出更多的学员,以缓解“学驾堵车”现状?

   市运管局驾培处刘处长已经与市车管所,半年多前就提出增加人车比比例的方案,但这样做也有风险:“增加人车比比例,短期内可增加学员出师量,缓解矛盾。但同时也可能会出现片面追求考过率,而忽视对学时的要求。作为主管部门,我们既要监管各个驾校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学时教学,又要提升出师的数量,目前还没找到很好的办法。”刘处长说。

   西山区运管分局孙副局长也希望通过提高人车比来解决“堵车”问题,他认为这个比例应该在8:1或10:1更合理。这个比例也得到了多家驾校的认可。(黄朝红范振宇)

   

(责任编辑: )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