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 投诉建议
  • 联系我们

贾鸣镝:斯柯达产品进入投放密集期

2013-04-25 16:01:00 中新网

   经过两年的蛰伏,斯柯达在华启动了新一轮市场热潮。4月18日,上海大众斯柯达推出了旗下第四款国产车型昕锐,作为一款全新的主流中级车,昕锐进一步完善了斯柯达品牌的产品架构,强化了上海大众斯柯达在国内最富消费实力和消费潜力的A级车市的竞争力。这也意味着上海大众经过两年时间的蛰伏,强化品牌知名度之后,启动了新一轮的产品投放潮。据悉,除了本次上市昕锐,上海大众斯柯达今年还将导入国产SUV车型YETI、昊锐中期改款车型、以及进口昊锐旅行版、进口Yeti等车型。

   “如今斯柯达品牌在上海大众的份额是占据1/5,今后陆续会有一些新产品和大家见面,包括未来每年都会有新产品上市,到2015年我们希望达到1/4的份额,到2018年达到1/3的份额,最终和大众品牌之间可能会到大于等于1:2的销量规模。”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销售与市场执行副总经理、上海上汽大众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贾鸣镝表示。

    今年将密集投放多款车型

   作为上海大众斯柯达品牌的第四款战略车型,昕锐定位于入门级三厢中级车,是斯柯达“锐”系家族的新主力车型,也是上海大众继全新桑塔纳之后依托斯柯达品牌推出的第二款同级主流中级车。

   而作为产品投放最为密集的一年,除了第四款国产车型昕锐的上市,上海大众斯柯达今年还将投放一系列产品。其中,国产紧凑型SUV车型Yeti也将于11月投放市场,中期改款昊锐也将随后于消费者见面。

   然而,斯柯达品牌如何形成自己特色?如何与大众品牌形成差异化竞争上?斯柯达经过6年的摸索也已经逐步明晰。贾鸣镝表示,去年上海大众斯柯达推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真实感悟真爱生活”,就是进一步明确了品牌的定位,更加真实,更加针对生活理念、和家庭相关的表达爱的理念,与大众品牌相比,更为注重性价比。

   “从营销上来看,我们从一开始的定位再到拍的广告片中也可以看到,新桑塔纳描述的场景还是更多地彰显出大众品牌的大气范儿,走宜商宜家的特色;而昕锐则更加让你体会到日常生活的状态。”贾鸣镝透露。

    进口车业务破冰启动

    除了在国产车型持续发力,上海大众斯柯达在进口车领域也正式破冰。

   4月20日,上海大众、大众汽车中国(销售)有限公司与斯柯达汽车达成协议,今年将选择50家优秀经销商与8家斯柯达进口车经销商,一起共同开展斯柯达进口车业务。“现在由上海大众和斯柯达汽车成立了一个管理委员会,所有的网络规划、经销商政策等,原则上会在管理委员会里进行决策。但是如果是大众进口车的经销商,将由大众进口公司派管理员去现场监察;如果是上海大众斯柯达的经销商销售进口车,我们会派管理员去现场监察。所有的销售规范及流程是管理会员会共同制定的。随着产品的丰富,包括销量的增长,我们会陆续对经销商开放这个业务。”贾鸣镝表示。

   据了解,斯柯达首批引进车型为SUV车型Yeti及Superb旅行车。其中,Yeti市场指导价为29.3万至33.24万,Superb旅行车的市场指导价为29.98万至33.45万。其中,Yeti是斯柯达旗下一款紧凑型SUV车型,而Superb旅行车则是斯柯达品牌基于旗舰车型Superb推出的旅行版车型。

   目前,随着进口车业务协议的签订,上海大众斯柯达预计在5月中下旬启动进口车销售。而作为首批进口车型,Yeti和Superb旅行车的引进将进一步扩大斯柯达品牌在华产品线,形成更为全面的市场覆盖。

    未来或与大众平分秋色

   随着一系列的产品投放,即使面临着了汽车整体市场微增长的大环境,上海大众斯柯达品牌则依旧乐观,今年设立了同比增长超30%的目标。

   “应该说今年整个斯柯达品牌,我们对它设立的目标比较乐观,而且占有率也会有很大的突破。其中,昕锐毋庸置疑承担着非常重的责任,因为晶锐、明锐、昊锐是在原有基础上稳定增长,主要的增量就来源于昕锐和后续车型的推出。”贾鸣镝表示,随着未来每年推出的新产品,斯柯达在整个上海大众的销量占比中,希望到2015年达到1/4的份额,到2018年达到1/3的份额,最终和大众品牌之间可能会到大于等于1/2的销量规模。目前,上海大众在华已经销售超过了900万辆车。

   为了满足市场增长,在网络渠道商,上海大众斯柯达也进入高速发展期,尤其是三四五线市场的布局。据了解,上海大众斯柯达经过6年发展,现在有接近三百家4S店,还有一百多家分支机构。其中,现在斯柯达在一线城市的覆盖率达到100%,二线城市是90%,三线市场现在是60%的覆盖率。“希望接下来随着量的增长,我们在一二三线市场基本上能够做到全部覆盖,四五线市场达到80%的覆盖。”贾鸣镝表示。(记者郭小戈)

(责任编辑: )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