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 投诉建议
  • 联系我们

车市走出政策退场低迷期

2013-02-28 10:52:45 中新网

   一场政策推动的车市大爆发,最终用了两年的超低速增长来消化。今年1月车市以近50%的高度增长姿态实现“开门红”,释放出了市场启动新一轮增长的信号。乘联会秘书长饶达近日表示,2010年年底优惠政策撤销后的市场低迷期已经过去,从今年前两个月情况看,乘用车市场又回到较高速增长阶段。

    乘用车1月大幅增长50%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1月全国汽车产销分别为196万辆和203万辆,产销环比分别增长10%和12%;同比分别增长51%和46%。其中乘用车生产162万辆,同比增长54%,环比增长12%;销售172万辆,同比增长49%,环比增长18%。乘联会公布的市场终端数据显示,狭义乘用车销量1月环比增长8.8%,同比增长49.4%。这个高幅增长“开门红”,受到去年春节在1月份造成的低基数、厂家去年底隐藏销量回吐等因素影响,但也反映了宏观经济复苏背景下车市需求的反弹。

   近两年受到打压的自主品牌汽车也出现了明显的反弹趋势。1月,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约75万辆,同比增长53%,占乘用车销售市场的约43%,占有率较2012年同期增长1.22个百分点;其中,自主品牌轿车共销售约36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约30%,占有率较2012年同期增长2.97个百分点。

   商用车市场也出现复苏。1月,商用车生产34万辆,同比增长39%,环比增长0.2%;销售31万辆,同比增长约35%,环比下降约11%。

    前两月累计增长可达25%

   据饶达介绍,今年春节来得较晚,月初将是个销量高峰,2月仅17个工作日,市场环比销量大幅度下降是必然的。根据经验,年底藏的销量越多,第二年2月份销量的环比降幅越大,今年2月环比降幅超过35%也属正常。

   他还认为,2010年年底优惠政策撤销后的市场低迷期已经过去,乘用车市场从去年8月份开始反弹,因此今年2月份乘用车市场同比虽有一些不利因素,估计会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这样今年前两个月累计的增长率可能高达25%左右,可见乘用车市场又回到较高速增长阶段。

   据乘联会分析师的最新监测报告,乘用车在2月前3周的累积下滑是42%,估计第四周能稍追回一些。他认为,1月的车市高增长是季节因素和偶然因素等的组合。季节因素是春节的错后到2月中旬,导致车市的1月节前旺销,这也是与去年的春节过早的差异化组合带来的增量。其次是日系去年4季度低迷带来的车市转移量较大,对今年1季度车市都有促进。第三是经济回暖带来的季节性走强趋势更为强化。但2月的季节性因素对2月销售产生巨大影响,2月节前旺销时间极短,节后恢复期超长,2月的零售将较低,能带来抵冲的就是连续降库存带来的厂家的2月可以给经销商更多的库存补充,但部分厂家的经销商会议在2-3月初举行,2月应该有节后低谷的预期。

    南方日报记者 陈志杰

    纳智捷零库存迎来开门红

    ■相关报道

    据东风裕隆介绍,旗下“首款智慧车型”—大7SUV的订单和交车数2013年首月均突破4000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57.6%,创下零库存的战绩为纳智捷品牌迎来新春开门红。同时,代表着华系车最高造车工艺和水平的MASTERCEO也迎来了首位车主。

   作为入市仅仅两年的新生品牌,面对整个汽车行业微增长的严峻挑战,东风裕隆纳智捷坚持以“预先设想、超越期待”为品牌核心,以高端化和差异化竞争力在市场站稳了脚跟。据介绍,在进入市场仅一年多时间里,纳智捷大7SUV累计销量达到4万辆,进入细分市场前10名,创下了单一品牌单一车型的销售纪录。2013年伊始,更以月销4000辆、终端零库存的成绩,有望继续领跑智慧型LSUV市场。

    与此同时,另一款具有开创意义的重磅级车型—MASTERCEO,自去年10月推出以来,即以独创的尊荣双座设计和创新研发的“Think+智慧科技”应用受到广泛。继在不久前与中国三大通讯运营商之一、世界500强企业—中国联通浙江分公司达成战略伙伴联盟,成功收获首位行业用户后,又收获来自地方政府、金融、通讯、IT等行业的订单逾100多张。“大师之作,大师之座”MASTERCEO的上市,进一步佐证了东风裕隆对中国汽车市场的深度理解和未来汽车消费生活的精准判断,树立了华系车典范的同时,彰显了纳智捷品牌的智慧内涵。陈志杰

(责任编辑: )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