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 投诉建议
  • 联系我们

需求推动汽车租赁快跑 谋长远速度质量均不可少

2013-01-24 10:47:23 中新网

   神州租车和一嗨租车日前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其春节期间预定租车率已达95%以上,到时市场将出现一车难租的景象。

   去年起,长假的租车行情开始井喷,一浪高过一浪。这其中,既有消费者需求增加的因素,更有节假日期间高速免收“过路费”的政策推手。在此情形下,各大租车行接连出手扩大规模。或许是看到了租车市场的新机会,整车企业也竞相进军租车行业。

    各种力量共同发力,租车市场一时风云际会。

    便捷便宜 省心放心

   今年租车较以往有很大不同。用家在山东烟台的老莫的话说,是“更便捷,更便宜,也更省心、更放心了”。

    莫先生今年头一次没选择乘飞机回家过年,而是租赁一款自动档车型,准备和妻子从上海一路开回家。“来回2000公里,虽然有点远,但免收‘过路费’后,租车花销还是可以接受,关键是回老家后走亲访友有车方便。”莫先生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其租赁的雪佛兰赛欧价格为183元/天。加上35元/单的手续费和40元/天的保险费,一周的总费用合计为1596元。加上油费,整个假期的交通费用在3000元左右,相较于坐飞机来回烟台的费用而言,的确便宜不少。莫先生还表示,今年各大租车公司都实行明码标价,并未在节假日期间“坐地起价”。他说,现在租赁公司的门店越来越多,提车就在家门口,着实方便了不少。

   如今,和莫先生有着相同想法的消费者并在不少数。许多消费者为了出行更方便,还会选择在目的地城市直接租车,虽然总花费会有所增加,但机动性大大增加。据国家发改委预测,在1月26日之后的40天春运期里,将有34.07亿人次出行,面对短期内如此沉重的交通压力,火车、飞机等交通出行方式均人满为患。此时,租车便成为一种新选择。

    厂商加盟 车行扩容

   去年以来,国内新车市场增速放缓,经销商盈利能力普遍降低,整车企业传统的销售模式受到了挑战。挖掘新的增长点,转变营销思路,已经成为整车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近日,大众汽车新动力投资有限公司宣布,由于成功收购上海振朗运输设备租赁有限公司,大众汽车将在中国市场开展汽车租赁业务,并着手建立覆盖全国的业务网络;东风日产去年全力打造的“易租车”品牌近期也进入密集宣传期,试图在租赁市场分得一杯羹;北京奔驰也成立了独立的汽车租赁公司,专门向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汽车租赁业务。此外,一汽丰田、北京现代、广汽本田等企业也纷纷表示,将在未来两至三年内全面开展汽车租赁业务。

   面对整车企业的出招,传统租车公司自然不敢怠慢。扩网点、购新车、优流程成为这些企业的共同招数。此外,他们也有一些独门绝技,比如神州租车大量购入七座车型,以满足节假日家庭出游的需求;一嗨租车则推出“顺风车”活动,通过低廉的价格吸引客户异地还车,增强车辆的流通性。

   对今年春节包括之后的节假日租车市场前景,各大汽车租赁公司均表示乐观。国信汽车租赁公司虽然已经增加了不少新车,但仍供不应求。神州租车同样出现“预定难”的问题。其官网显示,近期已在上海、广州、深圳投入9000余辆新车,由于市场火爆,部分城市能选择的车型已经较少,个别城市甚至只剩一款车型。主营中高档汽车租赁业务的和谐租车负责人更是大叹没有想到,截至1月18日,其春节期间的高端车已被全部预定完,中端车的出租率也在70%左右。

    蛋糕做大 服务滞后

   这两年,国内租车市场的蛋糕已迅速做大。有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汽车租赁行业的销售规模为182亿元,较2010年增长近三成,去年这个数字已接近250亿元,预计到明年可达380亿元规模。

    然而,之前业已存在的行业软肋和新派生出的各种问题,仍将阻碍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近日,市民于先生到一家租赁公司租了一辆长安铃木。共租用3天,费用为210元,同时还支付3000元押金。拿车时,于先生简单地对车辆进行了检查,“当时我看到车的电瓶已亮红灯,快没电了,但想想就用3天,所以验车时也没提出异议。没想到,用车的第三天,车子就发动不了了。”于先生说,租赁公司工作人员前来查看,并要求对其进行赔偿。因为没有证据证明拿车时电瓶已亮红灯,于先生只能吃哑巴亏,支付了100元的维修费。

   车辆保养不到位,权责不分明,交接车辆流程不规范等问题,依然是目前租车企业的通病。不少有过租车经历的朋友均表示,近年来,租车确实方便实惠了,可每次还车的时候总是“提心吊胆”,生怕哪里出了问题,一不小心吃哑巴亏。今年开始,随着史上“最严交规”的正式实施,在租赁车辆上发生的违章情况将如何处理?这又将是汽车租赁公司和消费者都会碰到的一个新课题。

    租车市场的速度已经起来了,但如果没有服务质量的支撑,恐怕很难走稳走远。

(责任编辑: )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