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 投诉建议
  • 联系我们

玉柴:塑造“绿色动力”高标杆

2013-01-16 09:11:00 中新网

   近年来,国家对柴油发动机排放标准的要求不断提高,要求柴油发动机生产企业具备很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玉柴,是我国内燃机行业最高水平的高效节能环保内燃机国家工程实验室所在地,也是国内产品型谱最全的内燃机制造基地、国内挖掘机产品型谱最完备的龙头企业。带着“发现创造力”的使命,新华社媒体“发现中国创造力”活动组委会调研采访组日前走进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实地调研、采访了这个被誉为“中国绿色动力之都”背后鲜为人知的技术硬实力。

    构建多维技术平台

   “玉柴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国家认可实验室和中国中国船级社(C CS)认证资质。”玉柴工程研究院副院长谭达辉介绍说,“我们与国内外著名的研发机构建立了紧密的技术合作关系,形成了以自主研发技术为核心、对接世界前沿技术、借力外部、服务内部的强大研发平台,在技术上始终与世界先进水平保持同步。”

   玉柴目前已建成三大研发技术平台。一是柴油机结构设计核心技术平台;二是清洁、高效的柴油机燃烧开发平台,实现了“高压喷射+后处理控制=持续升级的排放技术”;三是建立了适应中国特定市场需求的柴油机排放控制技术,建立了柴油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开发、应用、匹配及标定技术平台,实现了基于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无线通信、互联网络的远程控制技术。

    打造一流技术团队

   “在加强自身创新研发平台建设的同时,玉柴还延伸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加强与国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交流和技术合作,公司每年用于产学研的专项资金在5000万元以上,极大地推动了基础技术、关键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研究工作。”玉柴党委副书记郭德明向记者介绍道。

   玉柴现有工程技术人员2630人,本科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占90%,中高级职称人员约占50%,远高于行业企业平均水平。其中,顶级和高端人才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5人,国家级技术专家11人,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重点项目“汽车开发先进技术”总体专家组专家1人,教授级高工3人,博士后5人,博士26人,及高级工程师156人。玉柴技术团队专业覆盖多学科领域,人员配备科学合理,专业领域覆盖面广,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且长期工作在产品研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第一线,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行业一流的车用柴油机研发团队。

    保持领先技术实力

   在发动机产品研发方面,玉柴参与4项国家标准制定、修订,主持了1项行业标准制定,拥有“燃烧开发、电控技术、机械开发、动力系统匹配”等四大核心技术能力,拥有“欧Ⅲ~欧Ⅵ排放控制技术、混合动力总成技术、两级增压技术、空气混合动力技术、柴汽油混合燃烧技术、仿真技术、后处理技术”等多项领先的新技术。

   在国内汽车动力系统技术革新方面,玉柴实现了五个率先:率先扶持国产系统、率先提出电控组合泵应用于中轻型柴油机概念、率先投放售后诊断仪、率先实现自主标定及率先倡导并推动了重型柴油机SCR技术,推动力行业科技进步,提高行业竞争力。

   在工程机械产品研发方面,玉柴拥有“负载传感、合流控制、再生补油、保持阀、直线行走阀技术”5大液压系统成熟技术以及“流线型及动物仿真为主流外观造型设计、智能化电控系统”等先进技术。

    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方面,从2005年 开 始 每 年 科 研 投 入 占 销 售额3%以上,每年新产品的销售占比均在40%以上。

    创造过人技术成就

   玉柴目前拥有专利1026项,是行业专利申报受理授权最多的单位。其中,利用铸件余热减应力时效热处理工艺、铝合金柴油机机座铸造模具及铸造方法、柴油机四气门缸盖重力铸造模具及制造方法、蠕墨铸铁铸件的铸造方法、气缸盖气道芯固定方法等5项发明专利填补了全国、全行业技术空白 , “ 四 气 门 柴 油 机 气 缸 盖 卸 荷槽”专利突破了国外发动机企业的技术封锁。

   从实现国Ⅰ到欧Ⅵ发动机排放标准,玉柴分别先于国家标准实施提前2至7年。2011年,玉柴成功研发中国首台排放达标欧Ⅵ标准的车用柴油发动机(国家 Ⅵ 标 准 将 于2 0 1 3年7月 启用),第460万台发动机暨第3万台新能源发动机成功下线,中国首台单缸功率超500k W中速柴油机N Y 9320竣工。

   2012年,玉柴发布了融合世界四大著名内燃机研究所先进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高速船电发动机新产品,即12V C、12VT、8C。

   创新,是玉柴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法宝。技术创新和技术硬实力,使玉柴站在了行业制高点,成就了玉柴十年年均增长30%的辉煌成就,实现了2011年销售收入突破400亿大关,彰显了玉柴在内燃机行业的中国创造力。

(责任编辑: )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