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 投诉建议
  • 联系我们

车内如何“防毒”?空气质量达标不意味无异味

2012-12-20 13:36:09 中新网

   近日,国内22家维权单位发布了国内首批车型的车内空气质量试验结果,合格率虽然高达93.02%,但根据检测内容,只有《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中规定的8种挥发有机物。然而,车内空气中存在的挥发性有机物有上百种之多,包括烃类、醛类、酮类物质等。车内空气污染状况与车辆制造工艺和零部件种类有直接关系,影响较大的有汽车仪表台板、门内饰板、地毯、顶棚、汽车线束、座椅总成等等。

   所以,22家消费维权单位提醒消费者,在选购车辆的时候,最好先打开车门闻闻味道,选择无异味或者异味较轻、并符合国家标准的车型。另外,车内空气污染除了包含由于车辆生产制造时所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外,车主所添加的一些车内装饰品,以及车主吸烟、放置劣质香水等也会加重车内“毒气”的浓度。因此消费者尽量不要增添或是改装汽车内饰,如不得不加装,最好选择一些正规的产品或者是比较有知名度的产品进行使用。

    污染来源一:车辆自身携带“病毒”

   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在车辆制造出来之后,再去治理污染的方式不适合汽车这一特殊商品,而且其治理效果极其有限,无异于扬汤止沸,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车内空气污染的“祸根”一般是在车辆生产过程中“种”下的,在汽车使用过程中很难消除,而且汽车消费者一般也不可能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汽车生产企业应在车辆制造过程中改进汽车、零部件、原材料等的生产工艺,预防污染,切断车内空气污染源。

   然而,国内并无法规对汽车室内空气污染物进行强制性制约,目前只有《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消费者应该如何应对呢?

   选好车。既然车内空气污染第一来源是车企在生产过程中留下,减少车辆内的空气污染指数最根本的办法是购买一款污染低的车型。目前,国内尚无强制性的法律法规,要求生产企业要达到何种标准。所以,消费者在选车之时,除了外观以及内饰的舒适性外,还要注意这些看不到的东西。例如,本次22家维权单位联合针对众多车型开展的空气测试,对消费者也是一种参考指标,消费者可根据其中排名进行相应的选择。

   “鼻”闻。在购车过程中,消费者要多用一下鼻子,因为尚无专业的空气检测仪器,对车内味道进行仔细判别。如有刺鼻的味道,一般有明显的有毒气体。并且,如果眼睛感到不适,也有空气污染的嫌疑。并且,如果气味在三个月,甚至六个月内都不能完全散发,或驾车人有熏眼睛、呼吸不畅、头晕等不良反应,应对车内空气质量进行检测。

   通风。保持车内空气流通也是一种去除污染的有效办法。当车内空间被密封之后,狭小的空间会让车内异味达到饱和状态。尤其是在炎热的广东地区,当车辆在太阳底下暴晒时,车内的挥发物会迅猛增加,尤其是甲醛和苯,因为在温度高于30℃时,这两大类挥发物的释放量会随之增大。此时,在使用新车时,常常打开车窗维持空气流通,是最为根本的办法。

   尽快拆除包装。消费者购入新车后,要尽快对包装进行拆除,不要因为“爱惜”新车而不舍得拆除原始包装,避免污染闷在车内“发酵”,产生二次污染。

   光触媒。除了前两者最为基本的办法,光触媒也成为了一种有效的办法。光触媒是一种以纳米二氧化钛为主的催化剂材料,在紫外光的照射下,产生光氧化还原能力,它可以分解和除去空气中的甲醛、苯及SOx、NOx等各种污染物,并可以杀死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真菌及植物花粉等。

   臭氧消毒法。除了光触媒,臭氧也是消毒的一种利器。因为臭氧有强氧化性,可杀菌。在密封的情况下,车内使用30-60分钟臭氧机,能快速去除异味。不过,使用臭氧机后,在进入车内时,应该先把车门全打开,或者在臭氧机停机后30分钟后再进入车内。

   生物疗法。消费者可以使用空气净化材料,如活性炭、竹炭等,减少车内污染。此外,还可以放置水果。有些水果不仅自身可以散发果香,还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比如柚子、柠檬、橘子等,能改善车内空气。车主可将水果切开,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也可以放置食醋,效果不错而且成本较低,但就是行车时候不方便。

   空气净化机。其实,为了应对车内污染,各方都在开发新的“密器”,例如负离子空气净化机。目前,此种空气净化机在市面上的价格约为300元,可以去除车内异味,让车内人员呼吸清新空气。

    污染来源二:外来“毒气”

   车内空气质量低下,除了包含由于车辆生产制造时所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外,车主在装饰新车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新的污染源,包括了主吸烟、放置劣质香水等等也会加重车内“毒气”的浓度。为此,消费者协会提醒消费者,为了改善车内空气质量,消费者尽量不要增添或是改装汽车内饰,如不得不加装,最好选择一些正规的产品或者是比较有知名度的产品进行使用。

   避免使用装饰品。目前,国内消费者在买入新车相当一部分属于初次购车,对车辆的爱护有加,提车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其层层“包围”,铺地胶、包真皮座椅等等,几乎成为了必修课。然而,这些并非十分必要的装饰,却是车内空气污染的一大来源。

   其中,铺地胶时所使用的劣质黏合剂,低档真皮所蕴涵的大量超标添加剂,这都是污染车厢空气的主要元凶。并且,为座椅包真皮,市面上有不同材质不同价格,一旦消费者选择不当,劣质饰件中含有大量的苯、甲醛、丙酮、二甲苯等有毒物,致使车内空气污染加重,威胁人体健康,而驾乘人员便只有被熏的份。

   香料慎用。面对挥之不散的异味,怎么办呢?此时,许多消费者选择放置香水,以改善车内的气味,提提神。殊不知,此种办法虽然在味觉上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并不可取,香味并不能减少原本的污染物。相关专家表示,车内空气要达到无毒、无害、无异味,这异味也包括了一些香味。目前,市面上销售的多种汽车香水,并非天然提取物,而是化学合成品,本身就存在众多化学成分,对车内驾乘人员均为不利。优势是酷暑与严冬季节,车内空气流通不好,将加剧车内污染程度。

    污染来源三:天气“病变”

   其实,除了新车在生产过程中留下的各种污染源,以及车主在装饰车辆过程中不小心“种下”新污染外,还有就是由于天气变化,车内的空气也会出现污染状况,尤其是雨季,潮湿给车厢及空调系统留下足够的“水分”,让车内弥漫着一股霉味。这是由于车内有大量的织物部件,吸收了湿气之后,长时间不能消散,就会产生难闻的酸腐气味,进而产生霉菌,会对车内人员产生不好的影响。那么,如何应对这些“霉变”带来的影响呢?

   用好“空调”。空调,不仅仅是制冷制暖的作用,也能抽湿。所以在阴雨连绵的季节,尤其是南方的春夏交际之时,车主得用空调。即便在温度不高的情况下,也要多用空调,挤掉车厢内的空调,避免车内的织物由于过于潮湿而发生霉变,污染室内空气。

   舍得“被晒”。霉变的根本在于潮湿,如何从根本上避免潮湿呢?不用说,那肯定是阳光。不过,部分车主由于爱惜新车,不舍得让车辆在太阳底下晒,甚至担心车漆在阳光下会变得失去光泽。其实,大可放心,让车辆晒晒太阳,有益健康,彻底抛除霉菌。

   大扫除。对于霉变带来的空气污染,还有一招便是大扫除,这个可以交个专业的汽车美容店来弄,车主不必过于费心。在大扫除过程中,如果后备箱放油机油等物品,建议进行一定的清理。这些化学品,也会导致车内空气的污染。然而,对于不能直接清理的空调系统,如何处理呢?总不能将其彻底拆卸下来吧,这样工程太浩大了。不过放心,有问题的存在的地方总能有解决方法,如今现在市面上有一种空调管路免拆清洗剂,只需将空调清洗剂从汽车空调进风口喷入,约20分钟后,清洗出的脏水、脏液便能从汽车底盘空调排水口排出,出风口异味便会消失。如果担心该办法对车管道有影响,可以做蒸汽消毒,将130℃的高温蒸汽灌入空调管路,用高温将藏于管路内的细菌悉数杀死。简单易行,水蒸汽也不会对空调内部造成任何化学腐蚀。

    ■提醒

    空气质量达标不意味无异味

   本次22家维权单位联合发布《汽车室内空气质量比较试验报告》,8种挥发物的合格率高达93%,这是否意味着在本轮试验合格的车型中,车内就应该没有异味呢?对此,相关专家表示,虽然此次检测中的8种挥发性有机物的达标率很高,但并不意味车辆中没有其他挥发性有机物。也就是说,达标不代表没异味。

   《汽车室内空气质量比较试验报告》中指出,此次比较试验结果和消费者的实际感受有一定差别,对此,22家消费维权单位指出,这主要是车内聚集了上百种有机物挥发物质,而《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只规定了其中的8项,建议标准可适当增加有机物挥发物质的检测项目。

   据悉,通常情况下,车辆从制造完成到交付给消费者的间隔只有几天到几周的时间,加上车辆在库存和运输过程中,乘员舱都处于与外界环境隔绝的密闭状态,这段时间,车内的挥发性有机物不足以充分释放和清除。

   而对43款车型使用情况分析可以看出,随着被检车型行驶里程的增加,车辆的检测值越好。在此次比较试验中,共有3款车的行驶里程为500公里(含)以内,其中,各有1款车型甲醛或乙醛超标,另外1款车型乙醛检测浓度为0.049mg/m3,和标准值只差0.001mg/m3。

   相比之下,行驶里程在500公里至1000公里(含)的车型,挥发性有机物检测值要好于500公里以内的车型。而行驶里程在1000公里以上的受检车辆,获得五星和四星评价的要多于1000公里以内的车型。郭小戈

(责任编辑: )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