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缓控释肥,不仅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效果显著,而且为治理巢湖水污染、减少径流氮排放,找到了有效途径。这是3月9日,安徽省农技推广站副总农艺师钱国平在全国缓控释肥示范推广工作会上透露的信息。
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周边是安徽粮食及棉花等经济作物主产区。沿湖农田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经地面径流带入巢湖,形成面源污染,是多年来巢湖污染的原因之一,也是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在《困境与出路:食品消费信心不断下降之时展望生态农业》中提及,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是225千克/公顷,但目前我国农用化肥单位面积平均施用量达到434.3千克/公顷,是安全上限的1.93倍。
另外,传统肥料利用率低及不科学施肥不仅造成了肥料的浪费,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我国《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结果显示:面源污染中的最重要两大指标总氮和总磷的农业源排放分别占57.2%和67.3%。因肥料利用率低及不科学施肥造成的环境问题已迫在眉睫。
缓控释肥作为新型肥料的主要产品,具有节能、高效、生态、环保等优势。自2008年,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开始做好缓控释肥料试验、示范、推广工作;2011年开始将缓控释肥列为主推技术。连续7年来,在安徽、山东等26个省的示范推广结果显示,缓控释肥在作物上平均增幅达10%,氮肥利用提高30%以上,经济效益也得到显著提高,同时缓控释肥在提高品质、防止污染、培肥地力等方面比传统肥料有很大的提高。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等科研院所,围绕控释尿素对温室气体排放、控释尿素对氨挥发、氮淋溶损失和地表径流损失等方面的影响分别在太湖流域、巢湖流域开展了缓控释肥的应用研究工作。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研究数据表明,在减少氮肥施用量的情况下,缓控释肥可减少18%—34%氨挥发,径流氮可减少6%—17%。
相关专家指出,缓控释肥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意义重大,可达到减少氮肥用量、保高产和减少氮对环境影响的双重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