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防范和降低进口粮食传带外来有害生物的潜在风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的规定和国际通行做法,国家质检总局实施进境粮食指定口岸制度,未获批准的口岸不能直接进口粮食。
四川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大省,四川省内饲料、白酒、养殖、油脂等产业需要消耗大量粮食,据估算,四川每年进境粮食的需求量约300-400万吨。四川省备案的进口粮食加工、储存企业有112家,2014年四川申报进口粮食110万吨,种类涵盖大豆、玉米、高粱、大麦等多个品种,均依赖在口岸清关,以内贸方式运输至四川,不仅大幅增加粮食运输成本,还存在有害生物扩散等风险。
为解决四川进口粮食刚性需求,提高进口粮食通关效率,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四川检验检疫局主动作为,积极向省委、省政府建议推动泸州和宜宾创建进境粮食口岸,并作为促外贸稳增长“五项工程”之一的口岸功能拓展工程强力推进。为了最大限度地争取质检总局的政策支持,四川检验检疫局局长孙颖杰多次到质检总局专题汇报,在国家质检总局争取到了“从支持西部大开发和西部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角度,在内河开设进口粮食口岸”这一优惠政策。2013年7月,四川省政府正式向国家质检总局提出了在泸州、宜宾两口岸筹建进口粮食指定口岸申请。2013年11月,质检总局经过充分调研,批复同意支持四川泸州、宜宾两口岸筹建进口粮食指定口岸。
在国家质检总局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四川检验检疫局与泸州市、宜宾市政府密切协作,给予人、财、物全力支持,按照国家质检总局《进口粮食指定口岸条件标准》,合理规划检验检疫功能区域和功能布局,完善了进口粮食专用泊位、专用仓库等口岸硬件设施,加强了口岸实验室、疫情监测防控、应急管理、消毒防疫等检验检疫配套能力建设,两地共对两个口岸相关功能建设投入上千万元,确保达到一流口岸能力。
2014年10月9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首批进境粮食指定口岸名单,全国共有58个口岸通过考核验收,四川泸州、宜宾两个口岸位列其中,使四川成为目前西部内陆地区唯一开设进境粮食指定口岸的省份。四川进境粮食指定口岸的成功获批,进一步优化了口岸资源配置,提升了泸州、宜宾内河水运口岸的综合实力,搭建起海江公铁联运的粮食物流链条,同时辐射带动云贵藏等地区,对降低进境粮食的物流成本,促进四川食品加工、粮食储运、饲料生产、畜牧养殖等产业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将进一步推动四川国际贸易物流产业加快发展,奠定四川在西部区域物流中心的战略地位。1月15日,随着从澳大利亚进口的876吨原装集装箱大麦在泸州港登陆,标志着四川开辟了国外进口粮食直运入川的渠道,结束了不能直接进口国外粮食的历史。
泸州、宜宾进境粮食指定口岸获批以来,四川检验检疫局积极做好迎接进境粮食业务的检验检疫服务保障工作。两月内已帮助5家大型粮食企业申请从四川口岸进口粮食,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通过简化检疫审批流程,帮助成都特驱澳佳公司在最短时间内办理了第一批进境粮食检疫审批;口岸检验检疫实验室参与了10余项粮食检验检疫相关能力验证;提前一个月开展了进境粮食集装箱现场检验检疫模拟演练,对粮食检验检疫规程进行了全面的检验,确保进境粮食高效快速通关。
下一步,四川检验检疫局将继续落实国家、省委省政府有关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部署和要求,与地方政府和有关各方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好进境粮食指定口岸的功能作用,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作出新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