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讯2014年10月23日,河北检验检疫局发布了2014年前三季度河北进境有害生物截获及动物疫病检出情况。
去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河北外贸迅速增加。大量的进口货物、入境人员涌入河北,在带来可观的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的同时,外来疫病和有害生物入侵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河北进境动植物疫情截获呈现持续高发态势
2014年前9个月,河北检验检疫系统进境动植物、其他检疫物和旅客携带物检验检疫及截获情况如下:
进境动物、非食用动物产品检疫及截获情况。隔离检疫进境种牛共计4.6万头,其中已解除隔离检疫2.7万头,未解除隔离检疫1.9万头,隔离检疫进境种禽15万只,检疫进境皮张4436批,15.24万吨,检疫遗传物质7批,46.6万支。在隔离检疫进境种牛中,检出携带牛副结核病、病毒性腹泻和赤羽病等疫病阳性牛46头,同比增长了254%。均按照相关规定,作了无害化处理。在进境皮张中也检出大量昆虫、杂草或粪便等禁止进境物,对有问题的货物均按规定进行了检疫处理。
进境植物、植物产品及其他检疫物检疫及截获情况。检疫进境植物、植物产品652批,147万余吨,其他检疫物8080批,进境木质包装6417批,进境集装箱28096箱,共截获进境植物有害生物441批,其中在进境植物及植物产品中截获114批,运输工具中截获132批,木质包装中截获75批,集装箱中截获45批,其他检疫物(包括进境矿石、皮毛、废纸、废旧机电产品等)中共截获75批,截获各类有害生物331种,2148种次,与2013年同期相比,截获进境植物有害生物总批次增长159.41%,种类增加111.46%,种次增加了261.68%。在检出的各类有害生物中,检疫性有害生物102批、23种、309种次,与2013年同期相比,批次增加200%,种类增长187.5%,种次增长212.12%。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包括豚草、长林小蠹、四纹豆象、飞机草等23种,其中卷蛾科、乌罗实蝇属、田菁属等10种有害生物为全国首次截获。针对发现的疫情,河北检验检疫局依法采取了退运、销毁、检疫除害处理等检疫措施,防止疫情传播扩散,并向质检总局报告有关情况,建议质检总局通报有关国家采取措施。
进境旅客携带物检疫截获情况。从河北各口岸进境旅客146406人,截获旅客携带禁止进境物527批,同比增长12.61%,截获有害生物15种,18种次,其中检疫性有害生物4种、7种次,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同比种类增长100%、种次增长250%,从进境旅客携带物中截获的禁止进境物主要有水果、马骨粉、生鲜人参等,截获重大检疫性有害生物包括木瓜食蝇、桔小实蝇、飞机草、非洲大蜗牛等。河北检验检疫局对上述全部截获物依法实施了销毁或退回处理等。
多措并举 筑实疫情“隔离墙”
生态安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更是建设山清水秀河北的保障,为确保河北乃至华北地区生态不受外来生物的侵害,河北检验检疫局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防范:一是在全国检验检疫系统率先制定了“检疫截获全覆盖”的工作制度,除对动植物及其产品、装载容器、运输工具等传统检疫物实施检疫外,开展了对进口矿石、煤炭、废旧物资、进口设备等有疫情传入风险的所有进口产品的动植物检疫工作;二是各动植物及其产品的入境口岸、动物隔离场所在的检验检疫机构,建立健全了各项检疫及监管工作制度,做到责任到岗、责任到人,进一步加强了一线入境口岸、动物隔离场现场检疫和实验室检测,有效防止外来有害生物随进口货物入侵;三是加强进境动植物及其产品检疫监管。对河北辖区的进口粮食、皮张、种苗生产、加工、存储企业的管理人员开展了视频和现场培训,并严格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相关要求实施监督管理,提高了检疫监管能力和水平,通过加强监督检查,确保了各项疫情防控制度、疫情监测制度的有效落实;四是大力加强动植检实验室建设。2014年先后投入千余万元,购置了检疫鉴定设备24台套,招录了16名动植物检疫高层次技术人员,充实到河北检验检疫局外来有害生物监测中心、秦皇岛检验检疫局、曹妃甸办事处、京唐港办事处和机场办事处5个植物检疫实验室,实验室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为提高检出率和防控外来有害生物和疫病传入提供了技术保障。
疫情截获典型案例
案例一:进境粮食疫情截获高达百分之百
2014年1-9月以来,河北检验检疫局所属秦皇岛检验检疫局、京唐港办事处在进境大豆检验检疫中截获多种检疫性杂草,包括阿洛葵、假高粱、刺蒺藜草、刺苍耳、北美苍耳、锯齿大戟、苍耳属(非中国种)等。其中阿洛葵、锯齿大戟为河北口岸首次截获。
进境粮食具有携带检疫性杂草种类多、数量大的特点,有较高的植物疫情传入风险,2014年河北进境粮食植物疫情截获率高达100%。截至2014年9月,在进境粮食中共截获各类有害生物1731种次,占全部有害生物截获种次的81%,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16种,占全部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种类的64%。
针对进口粮谷疫情截获率居高不下的情况,河北检验检疫局要求各口岸在加强检验检疫的同时,对进口粮食(大豆、大麦)实施全过程监管,一是重点筛查每船进境粮食中可能带来的疫情,及时进行处理;二是对粮食装卸、运输、入库过程加强监管,使用全封闭式粮食专业车进行运输,防止运输过程的撒漏,有效防止了疫情扩散;三是做好卸船监管及下脚料处理的后续监管工作,要求企业每月定期汇报下脚料产生和处理情况,并且不定期监管下脚料处理情况,确保疫情不随下脚料扩散;四是加强国储粮食调运、出入库过程监管,核对出入库数量,防止进口粮谷外流和挪作他用;五是做好疫情监测,做到疫情早发现早处置。
案例二:在国外熏蒸过的木材中连续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
2014年8-9月,河北检验检疫局所属京唐港办事处在连续两批、总计1627.412立方米来自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带皮原木中截获大量活体蠹虫,主要有检疫性有害生物美雕齿小蠹、南部松齿小蠹以及重要林木害虫美雕瘤小蠹。连续3批次计2211.62立方米进口德国带皮原木上共截获15种活体有害生物,主要是横坑切梢小蠹、尖胸谷盗、松皮天牛、隆肩露尾甲、蚁型郭公虫等。其中树皮甲科等5种检疫性昆虫为全国首次截获。为防止上述有害生物传入,检验检疫人员对上述原木进行了除害处理。
这几批原木均携带有国外官方出具的《植物检疫证书》及熏蒸证明,说明均在国外对木材进行了熏蒸处理,但是河北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人员在检疫过程中仍发现了较大密度的林木害虫活体,一旦这些活体传入将给国内林木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影响或损失。
案例三:杂草监测中发现一种中国新记录种杂草
2014年7月8日,曹妃甸办事处动植物检疫人员在矿石堆场对来自伊朗的进口铁矿砂实施外来杂草监测时发现外来杂草,经鉴定为染料沙戟,为全国首次截获。检疫性杂草在河北其他口岸也有截获,这是2014年河北检验检疫局实施“检疫全覆盖”的疫情截获工作机制以来取得的突破,也充分证明了随着贸易的发展,需要创新管理模式去应对日趋发杂的疫情截获工作。
案例四:在旅客携带物中首次截获非洲大蜗牛
2014年9月30日,河北检验检疫局石家庄机场办事处在某台北入境旅客携带的行李中截获腹足纲软体动物11头,经鉴定为检疫性有害生物——非洲大蜗牛。此次截获为河北检验检疫局在旅客携带物中首次截获活体动物,也是首次截获腹足纲检疫性有害生物。
非洲大蜗牛原产于非洲东部坦桑尼亚,现已扩散至南亚、东南亚、日本、美国、巴西等地。我国主要在台湾、海南等检验检疫局部地区有所分布。螺体可危害木瓜、柑橘、香蕉、花生、谷类等500多种植物,是农林业生产的危险性有害生物,又是人畜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尤其传播结核病和嗜酸性脑膜炎,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而且它极易传入新的地区,建立新的种群。我国于1992年列为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2003年列入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责任编辑:)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