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以来,检验检疫部门与安溪县政府密切配合,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首责、行业自律”工作机制,创新实施了“1种形式+4个体系”即推行“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农业合作组织为载体、以种养基地为基础、以标准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生产加工组织形式,建立健全了政府质量安全公共管理、企业质量安全控制、风险预警与快速反应、技术服务支撑四个体系的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综合管理模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14年1月,国家质检总局公布首批国家级出口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其中福建省12个,居全国第二位;而泉州市因安溪茶叶、永春柑橘而成为福建省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最多的地区。今年2月27日,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吴清海、福建省副省长郑晓松在现场视察安溪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后,称赞“安溪模式”为我国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树起了标杆,起到了良好的典型示范和引领作用,走在了全国前列。泉州市政府有关领导也多次肯定,并要求在“菜篮子工程”和建设“食品放心工程”中推广和拓展示范区建设做法。
建设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变食品农产品出口增长方式的有益探索;是提升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有效保障,是服务“三农”,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力举措;就推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提升全民食品安全意识的良好途径。同时,食品农产品安全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构建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凝聚起维护食品安全的强大合力。示范区建设由政府牵头,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首责、行业自律”的工作机制进行建设,很好地体现了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理念,值得提倡。
食品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现在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这是一条监管链;从茶叶质量安全角度看,安溪县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建设特点可概括为这条监管链上的“两横一纵一支撑”。
所谓“两横”是:安溪县对涉茶农业投入品主要是茶叶种植用农药实行专营管理。从2011年3月开始,率先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农资监管与物流追踪平台”,整合全县5家农资经营公司,组建安溪县新合作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实现农资统一招标、统一售价、统一配送、统一服务、统一监管,农资经营与使用统一纳入管理,全面实施农资购买卡制度,确保了农业投入品安全。这是第一横。
第二横有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层面是,安溪县在茶叶流通环节,利用物联网技术,在中国茶都(安溪)全国茶叶批发市场,推行市场准入和实名制交易制度,入市茶农人手一张卡,凭卡交易,确保茶叶的源头可追溯。第二层面是,对于出口茶叶,检验检疫部门对相关出口茶企及其种植基地实施备案控制准入,并通过实行“111模式”,确保监管有效,产品质量安全有保障。
上述“两横”充分体现了政府及其监管部门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即:通过源头监管和成品管控,把好了农业投入品和最终产品的准入关;这两关把好了,茶叶的质量安全就得到了强有力地保障。
所谓“一纵”是:在茶叶生产加工流通的全产业链,对茶叶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合作社等建立和推行“溯源四项制度”,即:种植环节的农事管理记录制度;加工环节的进货、加工台账制度;销售环节的规范标识制度;监管环节的信息管理制度。目前,在出口茶叶企业,已经全部实现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全县已有安溪铁观音集团、八马茶业、中闽魏氏3家出口茶叶企业通过可追溯系统建设项目的验收;举源茶叶专业合作社、华祥苑茶业有限公司等新列入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项目试点单位。
上述“一纵”充分体现了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在社会共治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
所谓“一支撑”就是:检验检疫部门设在安溪的国家茶叶检测重点实验室(福建),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作用。该实验室先后配备总值达2000多万元的各项先进专业检测设备,引进20名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博士、硕士5名)的专业检测人才,可检测茶叶和食品理化、农残、重金属、微生物等项目达363项,其中涉及茶叶的达到100多项,认可项目包括国家标准、有机茶标准、欧盟和日本等国内外标准。实验室先后通过了国家认监委的计量认证(CMA)、国家认监委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CMAF)和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实验室认可(CNAS),是国家认监委指定的第一批有机食品检测机构,同时也是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指定的院外茶叶检测实验室。该实验室认真按进口国标准要求严格把关,年检测茶叶2万多个项目,有效保障了出口茶叶质量安全。2008年5月以来,国家茶叶检测重点实验室(福建)连续7年被安溪县政府指定为安溪县茶叶安全卫生质量抽查检测机构,同时被安溪县政府指定为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整顿提升活动检测机构。
上述“一支撑”充分体现了官方检测机构及其他第三方检测机构在社会共治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
“两横一纵一支撑”充分体现了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理念,并在实践中推动和促进了安溪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建设,由此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效。
一是安溪有机茶生产加工方兴未艾。有机食品农产品是质量安全最高级别的食品农产品。2014年安溪全县有机茶叶生产企业从原来的13家发展到18家,认证面积从原来的34128亩增加到38358亩,新增4230亩。有机茶已远销往欧美等国家。2011年11月,福建省安溪县被国家认监委授予我国首批“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称号,而全国获此殊荣的仅11个县(市)。
二是安溪茶叶扩大出口量质价齐升。安溪县系“中国乌龙茶之乡”,位列“中国重点产茶县”首位。2013年全县拥有茶园60万亩,茶叶产量6.8万吨,同比增长1.5%,全年涉茶总产值约115亿元,增长13.8%,占福建省乌龙茶总产量的1/2,全国的1/3。2013年安溪茶叶供外贸出口1.5万吨,其中80%出口日本。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建设,在极大提升安溪出口茶叶质量安全水平的同时,也提升了其对外知名度。
三是安溪铁观音获得地理标志再获殊荣。今年以来,安溪在开展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整顿提升活动中,国家茶叶检测重点实验室(福建)严格按国标对茶青中三氯杀螨醇、氯氰菊酯等8个农残项目以及终端产品中联苯菊酯、硫丹等16项农残项目检测,86家企业产品经检测全部合格,并因此获得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权。
总之,通过大力推进安溪出口乌龙茶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茶叶质量安全水平极大提升。安溪铁观音因此入选外商最熟悉和最喜爱的中国品牌,影响世界中国力量品牌500强,福建省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最具贡献力品牌,安溪县还获得“中国茶叶科技示范县”等荣誉。检验检疫部门与地方政府进一步密切配合,全面总结安溪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经验,深化示范区建设,提升示范区建设水平。同时,用好用足国家质检总局对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实行的6项监管便利措施,对示范区内生产企业简化出口备案注册程序,优先对外推荐注册,便利出口检验放行,加大技术支撑力度,协调政策经费支持,全力促进安溪茶产业实现可持续地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