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福州市政府决定开展国际卫生机场、港口创建工作。两年来,在省、市政府和检验检疫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创建工作顺利推进。近日,福州市政府已经向国家质检总局正式发函,申请在福州长乐国际机场创建国际卫生机场、在福州保税港区创建国际卫生港口。
创建国际卫生机场、港口的意义。
福州市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省会中心城市,很早就提出了“以港兴市”的战略。
当前,福州市委、市政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新绘制了加快推进福州新区建设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宏伟草图。福州长乐国际机场、福州保税港区地处规划中的福州新区的核心区,是福州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创建国际卫生机场、港口,是建设长乐航空新城、构筑福州市南翼发展空间布局、推进“海上福州”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展示国际形象、体现对外开放软环境的“金名片”,有利于促进空港、海港口岸跨越发展,有利于“建设国家扩大对外开放新门户”、“建设国际航运物流枢纽”目标的实现。
创建国际卫生机场、港口,是一个建设、保持和发展口岸履行国际卫生条例能力的长期系统性工程,重点是通过建设和完善各类卫生配套设施,形成对各卫生关键点实施有效监督和管理的体系,提升口岸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和综合保障能力,实现公共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长效管理,以最大限度防止疾病在国际间传播,同时又尽可能小地干扰世界交通运输。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增加了疫病快速、远距离传播的风险。创建国际卫生机场、港口,有利于提升海西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
福州具有创建国际卫生机场、港口的良好基础。
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作为4E级机场,是我国航空干线网中的重要干线机场,也是东南沿海地区以及对台、对外重要的国际航空港。近年来,福建检验检疫局在机场装备了体温监测系统、负压隔离留验室、消毒处理室、应急储备库等设备设施,并开展了口岸供水、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微小气候、医学媒体生物的监测和监督管理工作。2012年9月,福州机场以96.78的高分通过口岸核心建设考核验收。2014年1月,顺利通过国家反恐怖防范重要目标联系点建设验收。
福州保税港区是福建对外开放、海峡两岸经贸合作的重要门户。近年来,福州保税港区对照口岸核心能力建设标准,完善口岸卫生基础设施,区内已建设了口岸应急处置中心,内设有隔离留验病房、医学媒介实验室等设施,健全完善与地方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口岸查验单位、港口运营部门的疫情信息通报以及重大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港口卫生控制能力进一步提升。2012年9月,福州保税港区以94.69的高分通过了口岸核心能力建设考核验收。
创建工作推进情况。
福州长乐国际机场、福州保税港区创建国际卫生机场、港口工作,得到省政府大力支持,省政府领导多次召开会议、深入现场研究、推进创建工作,并从省财政拿出600万元用于创建成功后对主体企业的奖励。福州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国际卫生机场和港口的创建工作,早在2012年8月就按照省政府“属地支持、企业主体、检验检疫技术主导”的原则,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创建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先后印发了《福州保税港区创建国际卫生港口实施方案》、《福州长乐国际机场创建国际卫生机场实施方案》,正式启动创建工作。创建过程中,更是安排专项经费2000余万元,用于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媒体控制、成果展示等公共项目的建设、奖励等。
创建国际卫生机场、港口作是国家质检总局支持福建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国家质检总局、福建检验检疫局充分发挥技术主导作用,主动站位,加强技术指导。成立福建检验检疫局“创卫办”和创建专家小组,专门负责创卫推进工作,指导政府制定创建方案、完成创建评估等基础性工作、编制创建技术手册、加大检验检疫设施建设经费投入,积极有效推进创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元翔(福州)国际航空港有限公司、福州港务集团有限公司是国际卫生机场、港口创建的主体企业。为确保创建工作符合建设要求,元翔(福州)国际航空港有限公司投入近5000万元,用于改造污水管网、实施园林绿化、扩修急救中心等机场软硬件设施。福州港务集团有限公司也筹集资金,用于港区公共卫生基础建设。
目前,福州市政府、福建检验检疫局以及元翔(福州)国际航空港有限公司、福州港务集团有限公司,正按照“属地支持、企业主体、检验检疫技术主导”的原则,分工负责,加速推进国际卫生机场、港口创建各项工作落实,并有望在今年年底以前,完成全面创建任务,迎接国家质检总局专家组的现场考核验收,并由国家质检总局向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现场认证考核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