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兴县中学的安置点里,杨家四代人34口挤在一个帐篷里,他们不仅极少要求政府援助,家中的多名成员还活跃在救灾第一线。像这样的家庭在灾区中并不少见,他们应对大灾的自信与从容,彰显出人性的光辉。
在宝兴县中学的灾民安置点内,杨家人的帐篷内足足挤进四代人共34口。第二代兄弟姐妹有7个家庭,在震后失去通讯的情况下,他们迅速联络起彼此,并在尽量不依靠政府救助的情况下,迅速自救并恢复生活。同时,这个家庭中有多个政府工作人员、参与抢险道路清障的施工人员、志愿者,还有参与救助的武警官兵。在自救的同时,他们还在积极救助他人。
杨家共兄妹七人,四男三女,除了老六杨明慧住在穆坪镇顺江村外,其他人都分散住在山上蜂桶寨乡光明村。地震后,老七媳妇张瑞丽做起整个家族的联络工作。当天中午,她在宝兴县中学附近首先找到了老五杨明军一家,决定在县中学操场避难。同时,几个人分头搜寻其他家人。“我们都没经历过这种灾难,当时所有的人都很慌张。”张瑞丽说,“但我们本能地感觉,全家人聚在一起,会更有安全感,更能支撑大家的生活。”
终于,这个总共跨越四代共34口人的大家庭聚在了一起。这个家庭中,最大的是80多岁的老母亲,最小的是老五刚刚八个月的孙子。
这么庞大的一家人,首先面临的是住的问题。县里在分配帐篷时,优先照顾老人和孩子。杨家老人和孩子多,但他们决定聚在一个帐篷里,既节省帐篷资源,也方便一家人互相照顾。一家人还面临吃的问题。安置点每天集中供应大锅饭,一家人决定不麻烦政府,七个家庭在震后各自从家里拎出储存的大米、蔬菜等,自己解决吃饭问题。他们迄今极少要求政府提供救助,“我们总觉得,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尽量自己解决。”
虽然是34人的庞大家庭,但帐篷里并不是总要同时挤着所有家庭成员。家庭里的多名成员作为政府工作人员、志愿者等,活跃在震后救灾的前线上。
老七杨明志在国土局工作,地震时他就因参与勘探工作没在家中,震后又迅速被单位召集参与救灾工作。在通讯恢复后,他跟妻子报了个平安,但一直没有时间和家人团聚。此外,在这个家庭里还有县交通局、人事局等几名政府公务员,灾后也一直在救灾前线工作,偶尔才能回到帐篷中。
家庭中的其他中青年人,也参与到日常的救灾工作中,力所能及地帮助搬运捐赠物品等。因为安置点环卫工人有限,家庭中老二的儿媳妇,则志愿参加了环卫队伍,任务是定时协助清理安置点内仅有的两个厕所,“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为救灾出力。”文/本报记者 赵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