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市场监管>>物品编码>>

物联网引领农资行业转型升级

2015-05-29 19:40:00 中国质量新闻网

物联网引领农资行业转型升级

——访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业生产资料局、

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局长、副会长李殿平

    本刊记者郑昱

    李殿平

   现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业生产资料局局长,中国东盟农资商会会长,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副会长。

   1984-1986年,任安徽财贸学院商业经济系助教;1986-1989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硕士研究生学习;1989-1995年,任商业部、国内贸易部商业经济研究中心理论室助理研究员、副主任;1995-2000年,任全国供销总社办公厅新闻信息调研处副处长、研究室主任;2000-2004年,任全国供销总社研究室副主任,《中国供销合作经济》杂志副总编辑;2004-2006年,任全国供销总社办公厅副主任、研究室主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商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宁夏石嘴山市委常委、副市长;2006-2008年,任全国供销总社办公厅(研究室)副主任。2008-2013年,任全国供销总社社团管理部部长、党委书记。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对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物联网技术应用是农资经营服务的重大创新和极好机遇。

   物联网技术已经被国家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广泛应用于农业等各个行业。物联网对未来农业生产必将产生巨大影响,也为农资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重大机遇。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要求部署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在农村现代进程中,“加快农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农资企业经营服务创新,促进农资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业生产资料局、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局长、副会长李殿平(以下简称李殿平)。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农资物联网建设的背景?

   李殿平:如何建立和完善农资现代经营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更好地为农服务,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这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以下简称总社)启动农资物联网建设的大背景。

   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自上世纪50年代起就负责全国的农资商品供应,建立了遍布城乡、服务基层的农资供应网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8年化肥流通体制改革以来,供销合作社充分发挥农资供应网络优势,坚持深化改革和服务创新,为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

   农资行业长期存在着“假冒伪劣屡禁不止、农资打假成本高、效果差,正规的流通企业品牌受损”等问题,这是打造农资现代流通网络必须解决的难题。

   近年,供销合作社系统农资服务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网络整体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现代化运营和管理水平较低;科技服务创新能力不足;农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完善;人才队伍老化,农资专业技术人才匮乏。这些情况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与广大农民的实际需求,与供销合作社农资流通主渠道地位不相适应。

   2009年11月,《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0号)指出,要“加快发展农资现代经营网络”,依托供销合作社建设大型农资企业集团,在粮食主产区和交通枢纽,完善农资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区域物流配送中心。加快推进农资连锁经营,大力发展“四统一”农资放心店。办好庄稼医院,面向农民开展各种技术服务。承担化肥、农药等重要物资的国家商业储备、救灾储备任务。

    记者:请具体介绍一下农资物联网建设的推进工作?取得哪些成果?

   李殿平:推进农资物联网建设的具体方法,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以行业亟须解决的问题为导向突破口;二是以优势互补为考量寻找合作方;三是以务实工作为基础争取各方支持。

   以解决农资质量追溯问题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农资物联网在行业落地生根。农资行业长期存在着“假冒伪劣屡禁不止、农资打假成本高、效果差,正规的流通企业品牌受损”等问题,这是打造农资现代流通网络必须解决的难题。如何更直接、有效地监管化肥、农药等农资商品的流通过程,方便农民把问题直接反映给有关部门,有效溯源问责,一直是总社农业生产资料局(以下简称农资局)研究探索的问题。

   发挥双方各自优势,不断深化总社与中科院的战略合作。总社在农资工作方面具有系统优势和业务优势,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在物联网技术方面处于领先水平。2011年9月,总社与中科院签署了《共同建设农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体系战略合作协议》,协议确定双方将在农资物联网整体技术解决方案(顶层设计)、农资商品质量追溯技术标准(行业标准)、农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云数据平台(数据支撑)、农资供应链商务智能系统(市场服务)、农资科技一体化服务系统(技术服务)、农资溯源智能化终端(硬件支撑)、化肥商业淡储监管系统(管理服务)等7个应用领域开展合作。2014年1月,总社与中科院举行工作会商会,进一步确定了双方未来合作方向。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引入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各个领域,共同努力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为农服务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

   务实推进农资物联网各项工作,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2014年6月,总社批准无锡市供销合作社作为总社“农资物联网”全国应用示范基地,明确要求示范基地要扎实推进相关工作,进一步提升“农资物联网”技术标准、应用规范和产业化模式,增强实用性,积极推进国家农资数据中心、信息中心及服务呼叫中心建设,为推进农资物联网在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应用和推广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自2012年开始,农资局会同总社科技教育部,联合中科院向国家科技部争取《农村重要农资流通领域关键技术与装备应用与示范》等项目的立项工作,牵头组织上海农资、苏农集团、四川农资、安徽农资、中农集团、无锡农资等企业参与项目申请,分别就农资质量追溯与防伪系统、农资流通关键装备与技术、农资电子商务与信息化、农资流通与服务智能化应用于示范等子课题开展项目前期论证及申报工作。该项目立项已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准,于2015年1月开始正式执行。

   2014年8月,根据国家发改委等14部门发布的《关于印发10个物联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的通知》(发改高技[2013]1718号)的要求,总社和中科院作为“农资和棉花服务物联网应用示范”专项行动牵头负责部门,正式上报了实施方案。面向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管理精细需求,组织实施国家精准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重点开展大田作物、养殖业、设施农业以及农资服务物联网应用示范,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农资及农技服务模式创新,并加快区域扩展。

    农资物联网建设的成果

   农资物联网建设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总社农资物联网基地落户无锡国家物联网产业基地,无锡市供销合作社承接相关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二是农资物联网技术在肥料、农药和种子等农资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的示范应用试点取得成功。

    总社农资物联网基地取得实质性进展

   按照“农资物联网”技术要求,完成了农资配送中心仓库的智能化改造,完成了农资质量追溯平台、农资企业运营管理系统、门店远程监控系统、农资配送智能调度、病虫害远程诊断等基础支持系统的联调联试,开始各系统闭环运行试验,边试边完善。完成了“农资物联网”产业园及农资物联网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

    在农药、种子和肥料领域成功进行了示范应用

   中农立华作为农药示范单位,采用新的《农资商品电子代码(EPC)编码规则》行业标准,对产品实现规范化管理,完善供应链中的生产、流通、终端服务等环节的全过程追溯。进一步提高农药的流通效率和技术服务水平,并实现农资网络服务终端的有效对接。

   中种集团作为种子示范单位,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监管系统。对包装种子实行一物一码,在生产过程将产品信息即时上传到农资数据中心,农民用户通过扫描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就可以立即收到辨别产品真伪等反馈信息。

   安徽辉隆集团作为肥料示范单位,建立复合肥质量追溯系统,实现产品可识别、状态可记录、信息科查询、去向可追踪的全过程可追溯机制。

   记者: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这对“不断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为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有何意义?

   李殿平:农资物联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一是农资物联网建设缺乏标准化参照系,亟须建设适宜农资产业发展的全国性标准体系;二是生产企业等农资生产源头缺乏参与积极性,农资物联网建设须要农资产业链上的生产、流通、服务等各个环节切实配合与合作;三是政府缺乏开展农资物联网建设政策指导和配套支持政策。农资物联网建设需要一定的投入和长效推进,而当前的示范仅依靠部分项目资金支撑是远远不够的,政府部门应制定长远的战略规划、实行推广支持政策。

    农资商品溯源体系的建立要从源头解决

   农资商品溯源代码应由农资生产企业依据《农资商品电子代码编码规则》行业标准等统一规范格式制作标识,并贴于农资商品包装上。这样能够大大减少农资质量追溯的环节,节约农资质量追溯的运营成本和社会成本,对于农资质量追溯的推广应用将更为简单。

    农资商品溯源体系须建立统一的大数据平台

   要全面推广应用农资质量追溯技术系统,建立全国统一的农资商品数据平台和应用《农资商品电子代码编码规则》生成的标准化数据采集载体格式,是更大范围应用推广的基础。建立全国范围农资质量追溯体系大平台,有利于实现全国农资质量追溯系统信息横向、纵向互联互通和数据的共享。

    价廉、简便、耐用是推广应用的重要因素

   “农资物联网”无锡应用示范工作已经进行了两年多,前期示范应用投入成本较大。农资行业的微利性,决定了如果要较大范围的推广应用,应在降低投入成本、设备系统简单易操作及耐用等方面有所突破。

    “农资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需要得到行业监管部门的支持

   由于我国商品条码等标准执行的非强制性,导致农资生产企业使用条码等信息采集意愿不积极;同时,农资经营网点发展的规模、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偏僻的农资店,要全面推广难度很大。因此,需要发改、农业、工商、质监等行业监管部门齐抓共管,这样才有利于“农资物联网”技术全面推广应用。

   记者:“农资企业要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找准载体,提高农资科技等综合服务水平和能力,不断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对此,您如何解读?在全面提升农资企业服务创新能力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李殿平: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面对农资商品产能过剩但服务短缺、各类工商资本进军农村市场的步伐明显加快、跨国公司在我国农村地区和涉农产业抢滩布局、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农村服务的主体多元化、竞争更趋激烈等现状,农资企业要坚定为农服务方向,大力创新经营服务。特别是要围绕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充实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领域,为农户提供系列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服务,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努力成为推动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的生力军。

    着力强化与农民的利益联结

   加强与农民的紧密联系,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民”的服务模式,逐步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从农资销售、技术指导、品牌建设、市场销售等环节入手,促进农资先进适用技术“入田到户”,帮助农民解决好农资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着力推进农资经营服务规模化

   整合服务资源,拓宽服务广度和深度。积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全程服务;以定制服务引导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合理施肥、科学用药,提高农资使用效率;打造规模化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规模化、系列化和标准化的服务。

    着力提升农资经营服务水平

   加快农资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对新型农产品的宣传。依托农资企业领办或对接的各类专业合作社、基层连锁门店、庄稼医院、配肥站等基层零售体系,加大对高效肥、低残留农药的供应及推广力度,争取参与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使用有机肥、推广高标准农膜和残膜回收试点。

    着力加强农资科技服务能力建设

   扎实推进庄稼医院、现代农业服务中心等科技服务模式,进一步发挥技物结合的优势,拓展服务内容,创新科技推广机制。加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的农化知识水平和服务能力。定期组织农业技术服务团队指导农民科学种田,生产安全、绿色的农产品。

    着力提高流通网络运营质量

   改进网络终端建设,扩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资直供比例;加强农资配送中心等重要节点的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推动龙头企业开展跨地区兼并重组和投资合作,形成联合合作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资物联网应用与示范工作,实现农资物流管理智能化和农资科技服务精准化。进一步加强农资连锁经营网络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资电子商务,为农资生产商、经销商及农民提供客观、公正的综合信息及服务平台,有效降低农资交易成本。

   记者:全国供销合作社已走过60年的风雨历程,在“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现代流通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您认为在未来发展中,农业生产资料局、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还将发挥怎样的作用?有怎样的发展愿景?

    李殿平:2013年初,农资局编制了《供销合作社农资现代流通网络发展规划》,对于进一步提高农资网络的建设质量和水平,构建健全、高效、可靠的农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体系,为打造全新供销合作社、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农村流通中的重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面向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管理精细需求,组织实施国家精准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重点开展大田作物、养殖业、设施农业以及农资服务物联网应用示范,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农资及农技服务模式创新,并区域扩展。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的精细管理、农业资源的监测与调度、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测与管理、农资及农产品质量追溯及智能物流等领域的应用成效将日益显现。

    以农资物联网技术示范应用为着力点,全面推动农资经营服务创新。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积极稳妥推进。总社将进一步坚持农资物联网应用与示范的正确方向,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统筹协调,确保示范基地及试点单位先行先试、整体推进。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因地制宜创新。各省级供销合作社要成立推动农资物联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物联网技术与农资服务创新试点工作的统筹协调与推进落实。各地要根据自身条件和优势,大胆实践,勇于突破,选择基础条件较好、代表性较强的农资企业开展试点。主动跟进,推动示范试点及创新工作取得实效,及时总结和指导,为全面推进创造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

    以完善农资物联网技术体系为核心,奠定农资服务创新的技术基础。

   一是建立农资物联网技术集成支撑。已有的支撑技术包括农资大数据中心、农资物联网标准体系、全国农资网络地图三大支撑体系。建设现代农资经营大数据中心云存储、云计算、云服务硬件平台,为广大用户提供方便、灵活、高效、价格低廉和高质量的服务。建立全国农资经营网络地图与全国数字农田,为广大用户提供覆盖全产业链的、基于位置的行业数据服务。在制定并实施“农资商品电子编码规范”行业标准规范基础之上,进一步建立农资物流标准、全国农资经营GIS地图数据标准、全国数字农田信息描述标准等一批行业数据规范,从而提供行业大数据的标准化与共享能力。

   二是完善农资物联网关键技术。进一步完善高可靠、防复印隐形二维码,病虫草害自动识别、机载近红外与激光土壤养分与重金属含量快速检测、遥感作物产量预估等关键技术。

   三是整合提升业务平台。农资物联网业务平台将由农资质量防伪追溯、农资智能化物流配送、庄稼医院与网上供销合作社四大应用服务子平台构成,为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农资生产及经营企业,为基层经销商及门店,为农民等全产业链用户提供以服务为核心的支撑平台,建立新型农资现代经营服务体系。

    以推进物联网与农资服务规模化相融合为切入点,着力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

   一是应用物联网技术,充分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通过引入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供销合作社可以更好地、更便捷地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实施“社会化服务惠农工程”,解决生产与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农资物联网平台的应用,农资企业可以把分散的土地经营主体通过全产业链服务手段联结起来,提高规模效益;配合供销合作社的传统业务,发挥平台整合效应,把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办好,提高农业综合效率和效益;以“土地代耕、托管”等方式,开展“保姆式”、“菜单式”服务,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永续利用。

   二是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业生产服务智能化。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智能装备将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领域广泛应用,引导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加快推进农业升级转型。农资企业要围绕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充分利用农资网集成技术,充实服务内容,拓展服务领域,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防治、农业新技术及新品种推广等多种服务,为农户提供系列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服务;积极参与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顺应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趋势,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开展在线、线上线下一体化、电子商务等多种方式服务,打造综合性智能服务平台。

   三是应用物联网技术,加快搭建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平台。农资物联网以智能配送、防伪追溯、商务智能、移动电子支付等物联网核心技术为支撑,建立包括农资质量追溯、智能化农资物流配送、网上庄稼医院、网上供销合作社等应用服务平台,实现农资经营服务的全产业链信息服务等信息化、网络化与智能化;转变农资行业传统单一经营方式为以服务为主的经营服务新模式,全面实现传统农资经营服务体系的现代化改造和创新。以物联网技术建立健全农资产品的质量追溯体系及全国统一的农资质量安全信息追溯平台,实现农资产品的生产、流通、施用全链条可追溯。用农资质量可追溯制度倒逼农资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构建全程覆盖转高效的监管格局,从源头上确保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安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2015第2期 http://www.aidchina.com.cn/tbbd/5546.htm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