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类病例常因外伤或其他疾病而诱发。临床上可有急性败血症、亚急性或慢性、亚临床三种类型:
(一)急性败血型类鼻疽
起病较急,寒战、高热,并有气急、肌痛,同时出现肺、肝、脾及淋巴结脓肿形成的症状和体征。特别以肺脓肿最为多见好发于肺上叶并可累及胸膜,此时患者多有咳嗽、胸痛、咯血性和脓性痰,胸部可闻及干、湿?音及胸膜摩擦音,并有肺实变及胸膜积液(脓胸)的体征。肺部病灶融合成空洞。其他尚有腹痛、腹泻、黄疸、肝脾肿大及皮肤脓疱等。
(二)亚急性或慢性类鼻疽
多数是急性感染消退后而形成多处化脓性病灶,也可无明显急性症状,从亚急性过程逐渐发展而成。肺、肝、皮肤、骨或软组织可有脓肿形成,溃破后可造成瘘管,长期不愈。典型病例以肺上叶空洞性病变(肺化脓症)为主,颇似结核病,在漫长的病程中,患者常有间歇性发热,逐渐消瘦及衰弱等。
(三)亚临床型类鼻疽杆菌感染
流行区中有相当数量的人群,受类鼻疽杆菌感染后而临床症状不明显,血清中可测出特异性抗体。这种现象在东亚国家(如泰国、越南与马来西亚)人群中约占6%-8%。
未作治疗的急性败血型类鼻疽,其病死率在90%以上,随着近来诊断技术和抗菌药物的不断改进,病死率已下降到30%左右。亚急性或慢性类鼻疽病死率较低,治疗后可下降至10%或更低。
治疗
尽早选用敏感抗生素,而且用药量要足。最好是两种以上抗生素联合使用。疗程一般在30天以上。氯霉素、强力霉素等药物均可使用。
疾病分布
类鼻疽的流行,几乎都发生在北纬20°至南纬20°之间,以东南亚国家及澳大利亚北部发病率最高。近来报道澳大利亚西南部(南纬31°-32°)和伊朗(25°-35°)也有本病暴发流行。本病一般散发,无明显季节性。我国类鼻疽疫源地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南部的边缘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已超出北纬20°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