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市场监管>>物品编码>>

数字化应用的智慧城市

2014-09-01 09:10:45 中国质量新闻网

   数字化应用的智慧城市

   ——访神州数码首席科学家、工程院院长谢耘

    本刊记者郑昱

   谢耘,教授、高级工程师。现任神州数码首席科学家,神州数码工程院院长。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曾主持或参与中国海军舰载远程警戒雷达系统,国内第一套电视数字加解扰系统,国内第一台自主研发的基于WindowsMobile的掌上电脑,国内第一个城市级的市民融合服务平台的研发等,见证了20年IT产业变迁。

   《转折——眺望IT巅峰》是一部开创性著作,谢耘首次将中国哲学和东方思维方式引入信息科学,重新审视IT产业发展,创造性地提出“虚拟映像”思想,以前所未有的互联网思维实现了技术空间的空前扩展,引领了新的思想潮流。城市“虚拟映像”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书中基于“虚拟映像”理念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以推进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程的观点,与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指导意见和方向高度契合,为智慧城市建设标准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和论证。

   从2010年左右,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进入了第一个实践探索期,中国的智慧城市试点城市超过了300个。但是因为当时对智慧城市的认识并不清晰,也不一致,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方式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理论探讨,逐步在产业界、主管部门和城市管理者中,形成了相应的认知,智慧城市的建设理论和建设方向逐步形成统一认识。典型的转折点是去年下半年,李克强总理在中欧论坛上,完整地阐述了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强调智慧城市建设以人为本、以服务民生为本的体系。也因如此,《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能够清晰准确地出台指导规范。这个标准规范的出台将形成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二波高潮,在这一轮建设高潮中,智慧城市应用,会逐步成为重点。

   智慧城市建设新一轮高潮意味着将有更大的空间留给致力于城市建设的企业去发挥。为此,神州数码首席科学家谢耘博士接受了本刊专访。

   智慧城市的建设,既是目标,又是过程。智慧城市就是要解决、缓解、化解由工业化带来的城市问题,以适应后工业化时代对城市的挑战。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记者(以下简称记者):国务院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城镇化既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也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您如何解读?这是否意味着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神州数码首席科学家、工程院院长谢耘(以下简称谢耘):国务院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智慧城市建设有非常明确的界定,这个界定是这几年智慧城市建设思想、理念、实践的最高总结。在这个指导性文件中,将智慧城市的建设归结为六个主要方向:第一,信息网络宽带化,并提出了明确的建设指标,比如50%的家庭要实现100Mbps的宽带速率。第二,基础设施智能化,交通、能源、水资源、建筑物等城市基础设施的智慧化管控。第三,规划管理信息化,实现市政基础设施管理的数字化和精确化。第四,公共服务便捷化,建立跨部门、跨区域业务协同、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信息服务体系,创新城市公共服务模式。第五,加快产业现代化,强化四化融合。第六,社会治理精细化,建立完善的相关信息服务体系,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智慧城市的建设,既是目标,又是过程。

   在这个规划中,基本可以概括为基础和应用两个层面:在基础层面,重点是信息环境的建设,比如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信息网络的高度普及化、宽带化,这是物联网进入爆发期的市场基础;在应用层面,城市治理的精细化、社会公共服务的创新和产品化则是一个重要发展领域。这两个层面相互依托也相互关联。没有基础设施的智慧化,就没有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的智慧化。

   神州数码的智慧城市建设,有三个原则,称之为三个“面向”:面向问题、面向对象、面向未来。

   智慧城市的建设首先是要面向问题。城市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工业化的推动,工业化形成了产业和人群的高度集中,带来了高效率、高资源利用率、人类生活水平和文明水平的高度发展,但也同时带来了工业化城市的弊病,比如污染、拥堵。智慧城市就是要解决、缓解、化解工业化城市问题,以适应后工业化时代对城市的挑战。

   其次是要面向对象。城市的主体是人,城市存在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群,城市建设的目的是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感觉更舒适。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是要让每个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得到更多的生活支持和帮助,实现乐居和宜居。

   最后是要面向未来。城市是经济的支撑节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繁荣的基础,面向未来的发展模式,才是智慧城市要体现的重要价值。

    记者: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是什么?神州数码在智慧城市整个产业发展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谢耘:神州数码的智慧城市建设以应用层为核心的。

   当前中国社会经历了30多年高速城镇化过程,2010年,首次出现“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的特征,中国超过千万人口的城市超过11个,城市规模和城市的数量急剧膨胀。但是,长期以来,城市资源匹配不均衡,社会公共服务产品不完备,这些都将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社会稳定的隐患,也是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问题。因此,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公平的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是当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急迫问题。

   正因如此,神州数码的智慧城市建设,核心是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这个平台是城市治理的基础平台,通过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政府将城市资源和政务服务有效地整合利用,服务于城市居民,通过平台数据的分析、挖掘、管理,推出更多的公共服务产品,实现民生服务全面发展。

   目前,神州数码的智慧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已经在福州、佛山、张家港等3个城市上线运行,并已与惠州、本溪、威海、重庆、成都、洛阳等24个城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未来三年,力争建成一个省级规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这将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推进,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

   除此之外,神州数码在许多城市展开了基于城市发展需求的基础性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比如市民卡业务,整合社保、医保、小额支付、公共交通服务、身份识别等功能,为本地常住人口(含户籍和非户籍)提供统一的公共服务,可以看作是一定程度的打破二元社会治理结构的有益探索。

   神州数码提出了“虚拟映像”的技术理论。按照全信息的模式,围绕信息主体构建数据模型,将产生的各类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与信息主体形成“数字映像”,越来越多的数据,将逐步形成对信息主体越来越清晰的“描述”。

   记者:“大数据是智慧城市的智慧源泉,也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动力引擎。”您如何认识大数据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谢耘:大数据应用是智慧城市得以“智慧”的根基。

   数据增长的速度是几何级的,每一年产生的数据都是人类有史以来所有数据的总和,高速增长的数据如何使用,如何利用,是当前信息产业面对的核心问题之一。

   针对大数据,神州数码有两个重要观点:第一个观点是一定要在数据产生之时,就对数据进行有效的治理,否则迅速产生的数据,因为其数据量极其巨大,分析和处理速度没有数据增长的速度快,数据的价值挖掘将越来越困难。因此,神州数码提出了“虚拟映像”的技术理论。按照全信息的模式,围绕信息主体构建数据模型,将产生的各类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与信息主体形成“数字映像”,越来越多的数据,将逐步形成对信息主体越来越清晰的“描述”。组成这样信息的各类数据有序地服务于研究主体,大数据的价值就能够释放出来。

   神州数码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正是基于这样的“虚拟映像”架构而建设的。用户的信息将自动关联与治理,在政府端,将逐步呈现城市数据的全貌,为政府决策提供第一手信息,也为政府挖掘数据价值,提供了有效的信息资源。

   第二个观点是,我们也需要研究现已存在的大量高价值大数据金矿。政府和许多重要行业,都有着大量高价值的数据信息,对于这些数据信息的挖掘,也是当前智慧城市大数据应用的关键。比如交通信息的研究、人口信息的研究。2013年,中国计划生育“单独两孩”政策的出台,凝聚着神州数码与计生委在人口仿真领域长期合作的心血。由神州数码负责开发维护的国家“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简称PADIS)在2000多个相互管理的数据模型中,通过仿真分析,对数十种方案进行结果模拟,为“单独两孩”政策的出台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

    大数据应用是智慧城市得以“智慧”的根基。

    高速增长的数据如何使用,是当前信息产业面对的核心问题之一。

   记者:如何认识物联网与智慧城市二者之间的关系?自动识别技术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谢耘:物联网技术作为互联网应用的拓展,是智慧城市的基础;而自动识别技术,作为条码、射频、传感器等通过信息化手段将与物品有关的信息通过一定的方法自动输入计算机系统的技术的总称,又是物联网的技术基础。智慧城市的范畴相比物联网而言更为广泛。

   自动识别技术,特别是条码、二维码、RFID、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技术及生物识别技术等,已广泛地应用在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交通管理智能化、安防监控智能化、能源管理智能化等领域,帮助人们快速地进行海量数据的自动采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2014年第4期http://www.aidchina.com.cn/gdft/2244.htm)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