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市场监管>>物品编码>>

李建功:通信世界,物联新起航

2014-07-02 10:11:56 中国质量新闻网

通信世界:物联新起航

——访中国联通研究院物联网研究中心室主任李建功

    本刊记者郑昱

   李建功,硕士,高级工程师。现就职于中国联通集团研究院(国家工程实验室),长期从事泛在网及物联网架构设计、物联网业务产品设计工作。目前主要从事智慧城市、智慧健康、智能医疗、健康大数据等产品设计和推广工作。参与完成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与应用示范工程”子课题“军民协同共建医疗示范工程”项目的标准研究和整理;参与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无线电子健康及关键支撑技术”的实施工作。在智慧城市信息化和呼叫中心方面策划、设计、研发完成了“公民健康服务热线平台”。近年主要在物联网架构设计、物联网终端研究、智慧健康产品研发开展了大量工作。

   近年来,随着通信运营商面临H2H(人与人通信)客户日趋饱和,以及移动互联网OTT业务对传统业务的冲击,给通信运营商带来不小的压力。而物联网的发展对通信运营商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物联网应用需求的逐渐明晰、产业化规模逐渐扩大,物联网业务统一支撑管理的需求和功能也将日益明晰,通信运营商的角色渐渐明确,重要性也将逐渐加强。

   通信运营商能否把握这个机遇,积极主动开展与物联网运营模式相适应的业务构架网络是今后通信运营商占领物联网产业制高点的关键。

   “物联网技术是一种实现高增长、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的社会经济发展手段,物联网的发展是迎合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传统产业融合,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的时代产物。物联网的发展必然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推动各行业开放自身能力,使得更多的行业共享资源,促进行业融合,创造新的价值,使得全社会的公众成为最终受益者。”中国联通研究院物联网研究中心室主任李建功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记者(以下简称记者):2014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预计达到4890亿元,将比2013年增长34%。您如何看待我国物联网发展现状?

   中国联通研究院物联网研究中心室主任李建功(以下简称李建功):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性发展。近几年我国已将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新一代信息产业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确定了国家战略高度发展物联网的策略,中央及各地政府多次发文强调支持物联网发展,并列入政府规划。我国的物联网发展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

   物联网涉及信息、通信和生产融合的多项关键技术领域。单从信息化、通信和制造各自技术领域发展比较成熟,然而跨领域的融合相关技术和传感芯片研发不足,包括接口标准化、异构数据共享化、信息聚合、高精度传感芯片等物联网业务支撑技术和传感核心技术仍有较多的关键技术需要突破。

   物联网覆盖行业范围很广,涉及工业、农业、交通、环境保护、能源、物流、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安防家居等多个信息化行业领域。这些行业领域物联网发展需求包括政府监管需求驱动、企业内部管理需求驱动和公众消费需求驱动。近些年来,已从政府需求驱动走向企业需求驱动,而且已在公众需求上呈现一定规模,三种市场驱动呈递进式发展,逐渐壮大、成熟。

   从物联网产业布局看,物联网产业链日渐成熟,包括上游、中游、下游及最终用户各个环节都已或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物联网发展中。目前,受益最大的是射频识别、传感器厂商,由于需求量最为广泛,发展迅速;其次系统集成商,由于涉及多个技术和行业,系统集成需求巨大,发展空间较大;物联网运营商是新兴行业,主要由传统运营商和刚刚成立的虚拟运营商在此领域中竞争。

   简言之,我认为物联网技术是一种实现高增长、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的社会经济发展手段,物联网的发展是迎合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传统产业融合,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的时代产物。物联网的发展必然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推动各行业开放自身能力,使得更多的行业共享资源,促进行业融合,创造新的价值,使得全社会的公众成为最终受益者。

   “如何适应物联网业务模式的新型运营架构是运营商能否成功开展业务的关键,也是运营商开展研究的重点。”

    记者:物联网对通信运营商来说意味着什么?

    李建功:国际通信运营商,比如Orange、Telenor、Telefonica、NTTDoCoMo正在主动迎合物联网的发展需求,开展M2M技术研究、运营模式研究、行业应用产品开发:一方面,通信运营商更加关注物联网对网络和支撑能力的冲击和考虑如何降低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在大力拓展物联网涉及的行业信息化领域的市场。

   在网络和支撑能力方面,通信运营商以自身管道运营为核心,对外提供通信业务基础从营销环节、办公环节向生产环节进行延展,逐渐聚焦在通信管道的开放上,充分发挥运营商的共性化、规模化的服务能力。

   物联网这种新型的业务特征对运营商目前的运营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举一个数字为例,目前M2M链接的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仅有5~15美元,大概占传统通信业务的五分之一,原有的运营支持方式无法满足新兴的需求。因此如何适应物联网业务模式的新型运营架构是通讯运营商能否成功开展业务的关键,也是运营商目前开展研究的重点。

   物联网的需求大多来源于各类行业市场,并逐渐形成了一些重点的应用领域,比如车联网、医疗健康、物流、家居、农业等。这些行业应用对物联网的需求最迫切的是在终端和应用软件上,这给芯片制造商、终端制造商和行业软件提供商提供了较多的商业机会。

   通信运营商在物联网产业链中处于下游,对物联网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是发展和合作空间最广的领域。传统的运营商应用发展模式难以适应信息化模式的步伐,电信运营商受行业壁垒、行业规则等因素的制约,难以在行业信息化中起到主导力量角色。这也给通信运营商在自身创新机制和跨行业的产业合作机制上提出挑战。

    “从产业定位上,中国联通正从传统的通信运营企业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角色进行转变。”

   记者:如何认识健康物联网?其前景如何?中国联通在健康物联网做了哪些工作?未来如何布局?

   李建功:从我国健康信息化领域发展来看,健康物联网产业是我国各行业中信息化相对基础较弱的一个行业,但近几年随着我国政府对民生相关产业的重视,健康信息化实现快速发展。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要求在包括智慧医疗健康等九个重点领域中开展示范应用,探索应用模式,积累应用部署和推广的经验和方法,形成一系列成熟的可复制推广的应用模板。这期间,包括健康管理、健康养护、社区健康等典型场景中,各归口部门联合物联网关键技术、关键产业和重要标准机构共同参与,形成优秀解决方案并进行部署、改进、完善,最终形成示范应用牵引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在近一两年,我国政府先后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意见》对健康物联网相关工作有具体的要求和指导意见,比如:制定相关信息数据标准,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和网络设施,尽快实现医疗健康信息的共享;发展远程医疗,以面向基层、偏远和欠发达地区的远程影像诊断、远程会诊、远程监护指导、远程手术指导、远程教育等为主要内容;支持研制、推广适应广大乡镇和农村地区需求的低成本数字化健康设备与信息系统;逐步扩大数字化医疗设备配备,探索发展便携式健康数据采集设备,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融合。在《意见》中明确提出,希望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以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从政策导向可见,健康信息化服务产业的市场空间巨大。

   从健康产业自身发展趋势看,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造成医疗需求的急剧增长;另一方面,我国医疗资源供给严重短缺,尤其是在偏远地区。供需缺口为健康信息化发展带来了一片蓝海,而物联网和大数据的高速发展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例如,未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将不仅仅接受药物治疗,而接受包括远程监测、生活方式管理、可穿戴式给药在内的整体的健康管理方案。

   中国联通在健康物联网领域进行了长期的尝试和探索,经历了五年多的研究积累,在区域医疗服务平台、电子健康档案数据交互中心、企业健康管理平台、车载智能急救服务、家庭养老健康监护服务、可穿戴式移动健康管理等业务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研发、验证和示范,在业内取得了一定的关注和认可。我们中国联通近期正在联通工会的组织下开展基于物联网的健康小屋为场景的“企业员工健康关怀活动”探索;中国联通在北京、无锡等地也在尝试基于物联网的车载急救信息服务平台搭建,实现急救社区一体化的服务模式改变;中国联通在一些养老公寓尝试开展基于物联网的安防与健康养护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取得不错的社会效益。

   中国联通作为国有大型企业,在网络建设、平台运营、支撑维护、客户服务等方面已形成较成熟的运营体系,在物联网新型领域也以此运营体系为基础进行探索,推动着我国物联网研发的发展。从产业定位上,中国联通正从传统的通信运营企业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角色进行转变,在健康物联网领域积极探索,通过与卫生主管部门、健康采集设备厂商等单位形成跨行业联合运营模式,积极推动健康信息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杂志》2014年第3期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