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在日照市岚山区农村,整齐划一的茶园依旧绿意葱茏,勤劳的茶农仍像往常一样默默的忙碌着。在他们眼里,茶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闻知几天前这片土地刚刚通过国家级无公害绿茶标准化示范区验收之后,茶更成了他们眼中的“宝贝”。
“有了这块‘金字招牌’,保准明年开春俺就能有个好收成!”问及每一位茶农对示范区的认识,大家几乎都是异口同声。
这要是放在3年前,根本就不会听到这样的回答,2005年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实施之初,示范区承建企业仅有茶园1000亩,示范农户仅有5个村的701户。而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区共有示范茶园22663亩,示范农户增加到43个村的9830户,辐射农户40000余户,从事茶叶生产的群众达到20万人,占到了农村总人口的67%。全区茶产量从开始的3596吨增加到6064吨,总产值44611万元,亩产值4979元,比实施前增长了36%。
三年的时间,前后差距何以如此之大?标准化示范区领导小组组长、岚山区副区长张锋一语道破:强化“政策推动、部门联动、龙头带动、科技拉动”四个支撑,是绿茶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取得巨大成功的制胜法宝。
自示范区建设项目立项开始,区政府就坚持对示范区建设予以“政策优待”,先后2次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人大提案,主动变“主管”为“主抓”,以岚政字[2006]81号函向国家标准委申请增加区政府为承建单位,适从建设要求,相继修改出台了1个方案和2个意见,6次召开区长办公会议和专题会议,6次组织专项督查。建设过程中,发挥部门合力,拢指成拳,建立生产、建设两个领导小组,设立质监、农业等10余个成员单位,成员单位“各搭一舞台、同唱一首歌”,在调度协调、资金争引、科技攻关、服务监管等环节各司其职。
引导绿茶生产企业积极争牌创优,先后有45家企业办理了食品生产许可证,12家企业获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4家企业的产品分别被评为“山东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山东著名商标”,以此为带动,迅速构建起“公司+基地+标准+农户”的发展模式。产茶重镇巨峰镇和后村镇优选常家庄、赵家庄等规模性产茶村作为示范点,成立了2个茶叶协会和5个合作社,指导43个村9300户茶农同龙头企业签订收购协议。
注重显现科技的拉动作用,由质监、农林等部门牵头,做好标准制(修)订、采标、标准编写备案、生产技术规程发布等工作,完善标准标准体系,健全“四统一”管理模式,围绕3项农业标准规范和20多项实用技术,农技专家50余人次登台授课,印发各类宣传材料、教材5万多本,开展集中宣传11次,组织专题培训20多次,4万茶农从中汲取了知识和营养。
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在大幅提高茶叶产量与质量的同时,真正让群众得到了最大的实惠。如今,示范区的广大茶农,只要按标准种植、采摘,将“标准茶”定向卖到龙头企业后,每斤就比市场均价高出5元。据茶农自己保守估算,每年冬茶生产结束后,茶园每亩增收均在1000元以上,优质茶园年产值将达到15000元,预计到2008年底,茶农人均年收入将达到8100元,比2005年增长25%。
目前,该区有条件的乡镇纷纷表示,将把发展茶园作为今冬明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头戏”列入重要议事议程。(日照市质量技术监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