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肃省质监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确定了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等七项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措施。
甘肃省质监局提出,一是各级质监部门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要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为指导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重点制定优质农产品品质及质量等级标准;地方推广或培育的粮油、瓜菜、水果、名优茶、畜禽、水产品等品种标准;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优质及良种繁育有重大关联的生产技术规程;农产品的标志、包装、运输、贮存标准。到2010年,使80%以上的优势特色农产品都有一套完整的标准规范。
二是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推动农业生产全过程实现标准化管理。坚持“重点突破、典型引路、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的原则,选择当地政府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项目,逐步形成县有示范区、村有示范户。在示范区建设上要做到技术实施有班子、示范基地有牌子、农民操作有册子,努力达到建立一个示范区,完善一个标准体系,发展一个优势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建立以各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为辐射核心,多层次、广覆盖、重实效的农业标准示范推广体系,确保农业标准的贯彻实施,并在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力争到2010年再建200个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实现主要农产品主产区基本实施标准化生产。
三是加大农产品龙头企业扶持力度,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切实加大特色优势农产品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的扶持力度,特别要重点扶持农村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链。广泛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健全标准体系、计量检测体系、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企业产品质量、认证认可、安全保障能力,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大对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的指导力度,坚持以质取胜的战略,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引导企业走深加工的道路。建立健全质量控制和农残监控检测体系,支持形成一批高质量、上规模的出口创汇型企业,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四是精心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开展优势农产品名牌创建活动,加大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开发力度,扶持和培育一批具有当地特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成为品牌产品。加大农业企业、乡镇企业和食品、化肥、农药、农机、林业、农副水产品深加工等领域的名牌产品、免检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培育力度,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支撑保障能力,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性和可靠性,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推动特色农业发展。
五是加强计量和食品、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促进农村安全和谐。强化农用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工作,认真开展农用特种设备的安全检查,完善特种设备动态监管体系,采取有效措施制止违法生产、使用特种设备的行为。组织使用单位的管理人员、操作人员进行相关特种设备法律法规、标准、基础知识的培训,帮助农村从业人员提高特种设备安全使用的知识和意识。针对农村特点积极推广适应农产品生产企业需求的、具有节能优势和技术特点的新型特种设备。积极开展培育诚信农贸市场、商店、餐饮企业的活动,对涉及农民利益的电能表、水表等计量器具严格实行首次强检,加大对涉农产品的计量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定量包装商品达到国家规定,各农资集贸市场的公平秤受检率达100%。切实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农村小食品企业、小作坊的监督管理。
六是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违法行为,依法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以“质监检测进乡村,服务农民到田头”为主题,以现场“快速检测技术”为手段,深入开展化肥、农药、地膜、农机及其零配件等农资打假治劣下乡、进村、入户活动,把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和执法打假工作拓展到田间地头,贴近到农民群众身边。严格涉农产品生产许可审查管理制度,切实加大对无证生产,以及冒用生产许可证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大对农资市场、农贸市场、乡村医院的计量专项整治工作,对故意短斤少两,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
七是大力开展宣传培训,积极提供检测服务。深入农村向农民群众宣传质量法律法规和农业标准化知识,讲解农业标准和农业技术操作规程,引导农民按标准施肥、植保、管理、收获,提高农民运用标准化知识的能力和水平。宣传获得中国名牌、国家免检、甘肃名牌的优质农资产品,曝光监督抽查不合格的农资产品和企业,提供识假辨假知识,帮助农民提高对伪劣农资产品的鉴别能力,不断提高农民自我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