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委托有关质检机构对兰州市生产和销售的黄酒果酒、液体饮料、纯净水、糖果、罐头、炒货、方便食品(挂面、方便面类)、调味品(味精、鸡精)等8类食品质量进行了定期监督检查。
此次监督检查了179家生产经销企业的234批次产品,合格187批次,产品抽样检验合格率为79.9%。各类产品抽样合格率按合格率高低排序依次为:炒货91.2%、纯净水89.5%、罐头84.4%、挂面方便面81.5、%、黄酒果酒80.0%、糖果75.6%、液体饮料73.3%、味精鸡精70.0%。
液体饮料合格率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1.7个百分点。此次检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有5批次乳饮料中的蛋白质不合格。蛋白质是衡量乳饮料质量的重要质量指标,不合格会降低乳饮料的营养成分。二是个别产品的甜味剂含量超标。强制性国家标准GB2760-1996《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碳酸饮料产品中甜蜜素应为≤0.65g/kg,检查中发现有1批次碳酸饮料产品甜蜜素含量为0.72g/kg。三是有1批次果味饮料产品的菌落总数超标。四是有9批次产品的标签不合格。主要表现在未按强制性国家标准GB7718-2004《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规定标注甜味剂、防腐剂、着色剂的具体名称。
鸡精、味精总体合格率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6个百分点。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4批次鸡精中的呈味核苷酸二钠、谷氨酸钠、食盐、干燥失重等指标不符合标准要求。呈味核苷酸二钠和谷氨酸钠是反映鸡精质量的主要指标,有3种产品呈味核苷酸二钠未达到标准要求,其中有1种鸡精的4项指标不符合标准要求,甚至谷氨酸钠的实测值仅为标准值14.8%。二是有2批次味精中的谷氨酸钠不符合标准要求。谷氨酸钠是反映味精产生鲜味的重要指标,不合格起不到味精增鲜作用。企业不按标准组织生产、生产工艺控制不严是造成产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炒货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个别产品的微生物指标超标;二是个别产品的过氧化值超标;三是部分产品标签标注不规范。造成以上指标不合格的原因是企业没有按照标准组织生产,为降低生产成本,选用劣质原材料及卫生环境差。
罐头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可溶性固形物不达标,可溶性固形物在果蔬罐头中俗称糖水浓度,主要指可溶性糖类物质或其他可溶物质,是果蔬罐头产品的一项基本指标;固形物不达标;净含量与与标识值不符。为降低成本,不按标准组织生产,甚至偷工减料是造成以上指标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糖果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个别产品微生物超标,微生物指标反映了食品受微生物污染的程度;蛋白质不符合标准要求,蛋白质是衡量牛奶糖的的主要营养指标,不合格会降低其营养价值;干燥失重低于标准要求,干燥失重低使糖果偏硬,高则易粘牙且不利于贮存;还原糖指标达不到标准要求,这种糖果保质期短,易发生质量方面的变化。
黄酒、果酒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总糖指标不合格,黄酒中总糖即为糖含量,不合格黄酒标称为半甜型黄酒,总糖含量应为40.1~100.0g/L,但实测值仅为16.0g/L,应为半干型黄酒。不合格果酒中总糖实测值仅为2.0g/L远远低于标准要求总糖为≥20.0g/L的规定。二是氨基酸态氮和固形物等指标不合格。这两项指标是衡量黄酒质量的重要指标,其含量的高低与酿酒用原料及产品勾兑过程中是否加水、加酒精有关。企业不按标准和工艺要求组织生产是造成产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此外,方便面、挂面、纯净水等产品食物质量合格率为100%,但部分产品标签欠不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