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季度,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委托有关质检机构对全省生产和销售的农用薄膜、农用化肥、播种机械、农机零配件等4类产品质量进行了定期监督检查。此次监督检查了332家生产经销企业的390批次农资产品,合格338批次,总体产品抽样检验合格率为86.7%。其中:播种机100%、农用薄膜90.6%、农机零配件85.9%、农用化肥85.0%。结果显示,产品质量状况稳定。
农用薄膜:过薄易造成“白色污染”
此次共抽检19家企业的32批次的农业用聚乙烯吹塑薄膜和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16家企业的29批次的产品合格。企业合格率为84.2%,产品抽样检验合格率为90.6%。总体质量与去年同期持平。其中:检查了11家生产企业的23批次产品,产品合格率为95.7%;检查了8家经销企业的9批次产品,产品合格率为77.8%。有3批次产品不合格,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是厚度偏差、横向拉伸负荷、厚度极限偏差等指标不符合标准要求。厚度薄的地膜从短期看可降低农民投入,但过薄的地膜透水性大幅增加,起不到很好的保墒保湿作用,而且易老化破裂,难以回收,残留在土壤中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甚至降低作物产量。
农用化肥:“配方比例不适”影响收成
此次检查了22家生产流通企业的40批次的复混肥、磷肥及其它肥料,16家企业的34批次的产品合格,企业合格率为72.7%,产品抽样检验合格率为85.0%。其中:检查复混肥14批次,合格率为71.4%;检查磷肥17批次,合格率为88.3;检查其它肥料9批次,合格率为100%。
跟踪检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复混肥和磷肥生产企业大都能持续保持发证前的生产条件,在连续几年的检查中质量稳定,而个别小型企业大多季节性生产,产品质量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有4批次复混肥的总养分(2批次)、钾(2批次)、氯离子含量(2批次)、水不溶物(1批次)等指标不合格。总养分的含量若达不到标准规定,施肥后不能有效的补充农作物所需营养,将直接影响产品的使用效果,导致农作物减;钾含量不足,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农作物的质量;氯离子含量超标,则不适宜用于瓜果蔬菜等忌氯作物生长;水不溶物超标,会造成喷灌设施堵塞,不利于化肥的喷灌。二是有2批次磷肥中的五氧化二磷(2批次)、外观、水分、粒度(各1批次)等指标不合格。有效五氧化二磷含量不足,影响肥料效果,严重时导致作物营养不良,从而影响产量和品质;水分超标易导致磷肥产品结块,施肥时不易操作,且结块后也不易被作物吸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水分不合格,颗粒达不到一定的强度,贮运过程容易破碎,易造成粒度不合格。
造成产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一是个别复混肥生产企业原材料验收把关不严,导致配方比例不合适,甚至个别企业为降低成本,在配方时有意加大成本较低的单养分含量的原材料从而降低成本较高的单养分含量的原材料,致使肥料的实际单养分含量与标明的配比式不符合。二是个别磷肥生产企业工艺落后,技术控制不到位,选用磷矿品位过低,为降低成本使用不合格硫酸,导致产品的主要指标不合格。
农机零配件:硬度过低缩短使用寿命
此次检查了279家流通企业的305批次的农机零配件,237家企业的262批次的产品合格,产品抽样检查合格率为85.9%,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10个百分点。检查结果表明:气门、活塞、活塞环、活塞销等内燃机配件因工艺较为复杂,对材质及加工精度要求较高,非成套工艺装备不能批量生产,而在市场上主要是是以大型知名企业的产品为主,其产品质量在连续几年的检查中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而齿轮、花键轴、气门摇臂、旋耕机刀片、连杆螺栓等产品质量状况仍然较低。主要是硬度和加工精度不合格。硬度是农机零配件产品的重要指标,硬度过低,易磨损、变形,降低产品使用寿命;硬度过高,则容易发生断裂,引发安全事故。材质不达标,热处理工艺不完整是造成产品硬度不合格的主要原因。而生产加工设备老化,技术水平落后造成了农机零配件的尺寸精度、形位公差、表面光洁度达不到生产图样技术要求,这种产品在使用中易形成早期磨损、断裂,对整机质量造成极大隐患。
对此次监督检查产品不合格的生产、经销企业,各市州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依法进行处理,对一般质量项目不合格产品的生产、经销企业,责令整改;对存在可能造成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损害隐患的产品和假冒伪劣产品必须依法处罚,包括没收不合格产品,下达整改通知书,督促企业限期整改,并组织好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