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质监部门帮我识辨假劣出化肥,我去年种植的2亩西瓜可能就白搭了”。近日,庆阳市镇原县中原乡殿王村村民王永玉激动的说。
事情得从头说起。去年春播时期,有多年种瓜经历的老农王永玉来到镇原县中原乡买了几袋化肥,在回家的路上恰巧碰到了正在该乡街道开展“放心农资进农家”活动的庆阳市质监部门执法人员。执法人员看到这位老农自行车上的化肥没有厂名厂址,当即判定是假劣化肥。随后,老农王永玉又来到质监执法人员指定的农资经销点购买了正品化肥和西瓜种子,才使这位老农没有上当受骗,保证了他今年的收成。
这只是庆阳市质监局开展“放心农资进农家”活动的一个缩影。
2005年,庆阳市质监局针对农资质量现状,启动了“放心农资进农家”活动。庆阳市质监局副巡视员李茂峰说:“这项活动启动以后,质监部门对农资质量监管做到了心中有数,基本杜绝了不合格农资流入市场,有效地规范了全市的农资市场秩序。”
关口前移,建立企业质量承诺制度
当前,不法分子的造假手段不断“翻新”,而庆阳质监部门为何能够对农资产品实现有效监管呢?
据庆阳市质监局法宣科科长王清峰介绍,2005年,庆阳市质监局在“农资打假下乡”集中行动的基础上,召开了全市“放心化肥进农家”动员大会和农资生产经销企业座谈会,决定启动“放心农资进农家”活动。
在活动中,该局积极向农民宣传国家的农资生产监管政策,对名优产品、获得国家免检的产品和适合该市土壤结构及质量比较稳定的产品进行了重点推介,积极向农民讲解科学施肥的知识和方法,使农民学会辨别劣质化肥的方法。他们广泛走访农资生产企业,对农资投诉情况和监督检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在全市先后建立了农资市场跟踪巡查制度、农资市场进货索证制度、到货登记送检制度和农资打假联动制度、农资产品质量定期发布制度。市质监局还组建了由局领导带队,机关科室、所、队负责人参加的考察组,花费一个多月的时间对陕、甘、宁等周边地区和豫、鲁、皖、苏、云、贵、川等省区的部分化肥企业的资质、规模及原料采购、生产工艺设备、质量保证体系、售后服务保障等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考察、调研、座谈,真正掌握了企业规模、生产工艺、质保体系、原料使用及售后服务基本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同时,该局与农资生产企业签定了企业质量承诺书,定期向企业反馈质量抽检情况和打假信息,把监管与服务结合起来,积极向农民推荐合格优质的化肥,使放心农资走进了千家万户。
加大监管,建立产品质量预警机制
据了解,在农资打假行动中,庆阳质监部门按照贴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原则,突出重点,加大力度,按照省质监局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的部署,坚持执法与服务相结合,进一步加大源头治理、案件查处和曝光的力度,不断创新工作手段,健全工作机制,强化配合,落实责任,促进农资打假、监管工作能力与效率水平的提高,推动农资市场秩序加快实现根本好转。同时,充分利用监督抽查、执法打假、现场检测等手段把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和执法打假工作拓展到田间地头,以抓源头、端窝点、查大案为主线认真开展“三查三防”工作,及时查处了一批农资造假售假案件,使区域性质量专项整治迈上新台阶,有力的推动了农资打假专项整治。
在“放心农资进农家”活动中,该局把查处坑农、害农大案要案作为重点,对生产销售有效含量不足的化肥,国家明令淘汰的农药,无生产许可证和冒用、伪造农药登记证、失效过期的农药,无生产许可证生产的化肥,掺杂掺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以不合格冒充合格产品的违法行为,利用标识进行质量欺诈的违法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有力的打击了制假售假分子的嚣张气焰。
另外,该局还积极建立健全化肥生产质量监管制度和防范区域性质量问题预警机制,大胆探索农资产品监管的长效机制。要求各县区质监局结合抽查情况、投诉情况和农资打假中发现的问题,对本辖区企业的质量状况进行分析,不断加大监督检验和执法检查的覆盖面,建立和落实农资市场巡查制度、农资市场进货索证制度和到货登记送检制度,严把市场准入关,从而有效地保证农资产品的质量。
据李茂峰介绍,该局在农资监管中积极为农民普及科学施肥技术,加强对肥料使用过程的管理,对农膜、化肥生产企业实行了“黑名单”制度,对查处的严重符合国家标准的化肥、农膜、农药生产企业一律列入了“黑名单”,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予以公告,营造了浓浓的社会监督氛围。
通过实施这些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庆阳化肥产品的平均合格率达到73.6%,农资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呈逐年上升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