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市场监管>>质检论文>>

对技术机构检测服务成本问题的思考

2007-09-19 14:39:00 中国质量新闻网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技术机构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政策允许技术机构进行一些规范的收费或“微观服务”来创收,以弥补其公共财政经费供给的不足;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财政经费投入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但由于技术机构一般采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往往造成成本意识相对比较淡薄。而随着技术机构资金进出流量的明显加快和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加强检测服务成本的控制已成为提高其自身发展和减轻广大企业负担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我们必须要牢固树立检测服务的成本意识,努力实践勤俭节约的理念,不断提升技术机构的工作效能和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推进技术机构持续、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

    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当前,各地的技术机构都在快速发展,其资金进出流量均明显加快,市场竞争的压力也明显加大。但以往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惯性,造成大家对成本控制的关注度往往不够,从而导致积累太少、浪费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如有的技术机构争取到公共财政经费后,往往不认真地进行投资成本分析,而盲目地去添置一些设备,从而使大量购置的设备利用率不高,并存在“杀鸡用牛刀”式的资源浪费,加大了运行成本。因此,现实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检测服务的成本问题。
  第一、进行检测服务成本控制是实现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党中央一直倡导勤俭节约,并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技术机构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部门,它肩负着向社会提供科学、公正的数据或保持社会量值统一的重任,如果其发展方式不转变到以科技进步、降低成本为主要内容的形式上来,而是一味靠提价、涨价来扩大其“利润”空间,这必然会进一步加重广大企业的负担,自然不利于社会经济的科学全面发展。
  第二、进行检测服务成本控制是市场竞争的需要。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优胜劣汰是它的重要原则。技术机构在面向市场的过程中,必将进行激烈的竞争。而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技术水平和成本控制的高低及服务质量的好坏上。同时,由于竞争往往会促使其“利润”的下降,因此,从这点上讲,如果技术机构想要立于不败之地,最好的办法就是实现“成本最小化”。可见,市场经济的竞争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检测服务成本意识。
  第三、进行检测服务成本控制是自身快速发展的需要。大家知道,粗放型的发展使技术机构投入大、成本高、效益差、积累少、人才匮乏。这样的发展后劲自然明显不足。从长远利益来看,我们只有通过降低成本加大积累,才能真正确保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撑自身的快速发展。

    相关分析
  众所周知,检测服务实质上是一种技术服务,也就是提供“技术商品”的过程。“技术商品”与一般商品一样,也可以用货币形式来体现其价值,这就是价格。当然,价格往往是由检测服务成本加上期望得到的“利润”之和组成的。而成本是由其价值流(即包括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知识流等)所耗费的资源所决定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检测服务所提供的“产品”是科技人员多年来知识的结晶,而这种知识积累是长期人、财、物投入的结果,因此,要想把这些投入成本准确无误地计算出来并分摊到每项具体的检测服务上,自然是一件非常复杂和困难的事情。同时,检测服务工作本身也是一项复杂劳动,要想确定其工作过程本身的劳动消耗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为此,本文只对检测服务工作中的一些直观成本进行粗浅分析,其主要目的仅在于能引起大家对成本问题的高度重视。
  一般来说,检测服务的成本也可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而直接成本主要包括材料消耗费、能源(水电)费、人工费、差旅费、通讯费、接待费、运输费等;间接成本主要包括管理费、仪器设备折旧费和维护费、实验室资质认可费、设备溯源费、检测用房维护费、广告宣传费、培训费、摊派费等。我们所说的成本控制,就是指在日常工作中要努力把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降下来。另外,长期以来,大家对资源的认识仅限于资金、物资以及人力资源,而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资源———时间。现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意识到通过降低资金、物资、人力资源等的耗费来降低成本的潜力已经不大,而在降低时间资源的耗费方面还大有潜力可挖。因此,要降低成本,不仅要节约资金、物资以及人力资源等,更重要的还要节约时间资源。这里节约时间包含二层意思:一方面是指在一定时间周期内,要最大限度、最有效地配置资本、人力资源、技术等资源,以提高时间效率;另一方面是指要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完成相应工作,提高价值流系统的运行效率,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我们再从技术机构的现状来分析,检测服务的成本主要取决于用人成本、所需仪器设备贵重程度及技术分析处理的难易程度等。当然,实际成本也是与技术机构内部的管理水平有着密切关系的。管理水平越高,各项成本支出往往也就越低。如办公用品是否实行定额管理,人力资源能否科学合理使用等都将直接影响到检测服务成本的控制。
  当然,我们千万要注意,不要把“成本控制”演变成为“偷工减料”的结果,即不能以降低服务质量为代价。在现实中,有的技术机构为了降低成本以提高“竞争力”,往往不惜以丧失“公正”为代价来出具“虚劣证书或报告”。这从表面来看,好像检测服务通过“成本控制”实现降价竞争似乎是广大企业受益。但如果用低质低价的“虚劣证书或报告”冲击市场、欺骗客户,企业得到的不是更大的实惠,而是最大的侵害。并必将导致企业丧失对该技术机构乃至整个检测市场的信心,从而会阻碍正常检测市场的培育和形成,到最后受伤的还是技术机构自身。这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此,从这一点上讲,大家必须明白,全部的“成本控制”行为都必须是确保检测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来进行,否则将变得毫无实际意义。

    主要对策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我们必须把提高检测服务质量和技术附加值及降低成本作为应对竞争的主要手段。特别是当市场要求检测服务的价格必须下降时,技术机构为了获得适当的利润,就只好在降低成本上下功夫了。因此,控制成本必将成为今后技术机构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那么,在现实中,我们可采取哪些有利于控制成本的对策呢?
  第一、要加强成本意识的宣传,积极倡导勤俭节约办事的氛围。要通过宣传,牢固树立起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要求低成本、高效率地集约型发展。而要实现科学的发展,就必须要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成本管理,注重投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倡导勤俭节约办事。同时还要加强内部管理,不断提高技术机构的工作效能。另外,也要充分调动广大员工参与成本控制的积极性,要鼓励其共同参与制定成本管理的各项制度,并加大节约典型示范的作用,使成本控制业绩优异的部门或个人能得到较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从而激励大家为降低成本而更加努力地去工作。
  第二、要加快改革步伐,用市场压力来促进成本的有效控制。这是因为只有通过真正的检测市场竞争,才能使检测服务的价格趋于合理,才能使技术机构真正能认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因此,必须加快技术机构改革的步伐,尽快建立起全国统一开放的检测市场环境和制度。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大内部用工和分配制度的改革,简化组织结构形式,来消除技术机构在运作过程中不必要的价值流,从而有效地缩短检测服务和市场之间的距离,降低信息反馈的时间,减少每项价值流的资源耗费,以确保全面提高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人流、知识流等系统的运行效率,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
   第三、要推进技术进步,提高工作效率。大家知道,加快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是提高工作质量、效率和降低成本的根本途径。在当今全球范围内的市场竞争中,谁在技术上领先,谁就拥有竞争优势。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确保检测服务的科学性,即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检测方法;也只有推动科技进步,才能有效改变人们的文化观念、工作方式、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才能不断改进技术机构装备的自动化水平,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进而从本质上起到实现降低成本的效果。
   第四、要科学合理配置设备,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从成本的角度来说,设备只要与工作水平相匹配,能满足要求就可以了。这样的配置是最经济、最科学合理、成本最低的。这是因为人为地提高设备的档次和水平,增加设备的功能,不仅提高了其操作的难度,而且将无形中提高了维护成本和折旧成本。然而在现实中,技术机构往往盲目地大量采购国外先进设备或技术,并造成这些设备的技术利用率不高,这必将会产生资源的过度浪费,从而增加成本。因此,科学合理地配置设备,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实质上就可起到降低检测服务成本的作用。
   第五、要科学合理地用人,提升用人效率。人才是技术机构最重要的一种资源。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将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由于技术机构检测服务工作的特殊性,往往比较容易形成单打独斗的格局。在现实中,再加上分配政策的直接影响,往往使一些高层次人才却做着高中生就能完成的工作。这自然将产生巨大的人才浪费,相对增加用人成本。因此,要精减管理人员,重视人才的经验,科学地设计岗位层级和薪酬分配制度,合理地去组建基本工作团队,达到人尽其才,从而实现用人成本的大大缩减。
  第六、要建立健全成本控制系统,严格成本核算制度。一个技术机构的成本控制系统包括:组织系统、信息系统、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等内容。我们必须要在技术机构内部建立健全这样的系统,并建立起客观、准确、适用的成本控制核算标准。当然,我们在起草该标准时,必须把它放到市场竞争的大背景下来考虑,要充分注意检测市场变化对技术机构成本管理的影响和新要求,使成本管理能真正适应市场的要求。另外,我们也要不断提高技术机构内部制度的执行力。如果有制度不执行,那就等于没有。因此,只有建立健全成本控制系统,并严格执行成本核算制度,才能真正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
(作者单位: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