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市场监管>>质检论文>>

论“质量第一”战略必需的内外部条件

2007-09-19 14:37:00 中国质量新闻网

       从日本产品接连出现质量问题说起
  据日本《东京新闻》近日报道,日本一些食品加工企业,包括一些老字号企业和大型企业,相继曝出诸如用猪心冒充牛肉、注水肉、虚假产品标签等违法行为,引起消费者的极大不满,甚至引起警方介入调查。
  近年来,日本产品质量问题屡屡曝光,让一些像笔者这样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接受日本TQC教育的人感到不解。的确,日本企业可能是世界上最强调质量控制的,日本企业发明的质量控制方法和工具可能是世界上最多的,日本企业的QCC(质量管理小组)和质量控制点也是最完善的,但为何还会出现这些明明可以控制的质量问题呢?笔者曾去过日本,参观考察过日本企业的质量控制。不能说我们对日本企业质量控制的成效没有夸大的地方,但是,日本企业在质量控制上的确很严,按他们的控制方法进行控制,是绝对不可能出现这些质量问题的。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
  最近受到日本警方调查的肉类食品加工企业“meathope”公司社长(总经理)田中稔在记者招待会上承认,是他为削减成本指使员工伪造牛肉馅的。而据加工现场负责人说,员工根本不敢违抗这个高高在上的老板的意愿,所有的违法行为都是按照老板的意愿做出来的。
  田中稔的名言是“不要有任何浪费”。其实,通过他的行为,我们很容易把握他这句话的本来意思,那就是节约成本,提高利润。不仅“meathope”公司的质量问题是这样,诸如东芝笔记本电脑、丰田帕杰罗汽车等质量问题,都不是因为质量现场控制不严,而是因为“节约成本”造成的。而节约成本的目的就是利润。
其实,日本产品是这样,欧美产品也是这样。近年来,在中国市场上,一些世界名牌产品,从食品到服装,从家电到汽车,质量问题也屡屡曝光。其实,任何国家任何企业的产品,要完全不出质量问题,可能也很难。问题在于,质量问题是因为现场控制不严而出的,还是因为故意“节约成本”而出的?是因为员工失误或差错而出的,还是因为老板有意或指使而出的?如果是前者,质量问题很容易消除。如果是后者,问题将更加严重。
  一般说来,企业出现成批的、系统的产品质量问题,无非是两个原因:一是企业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二是企业有意为之。对中国一些企业来说,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往往是因为前者,也就是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达不到规定的要求所致。而对日本以及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来说,一般说来,应当不存在前者的约束,他们的产品质量问题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后者。也就是说,他们的产品质量问题,是他们的老板有意指使员工造成的!由于他们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较高,现场质量控制能力较强,即使故意造假,也是在严格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所造之“假”也就更像其“真”,往往只需要在文件(例如标准、图纸、规范等)上面做一点手脚就可以了,不仅一般员工难以发现、难以抵制,而且也使政府相关部门更难以监督、难以查处。不少质量问题要多年后造成严重后果才能被人们发现,企业已经赚了大钱,倒霉的就是消费者了。
  可以说,当企业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也就是企业的现场质量控制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产品再出现重大质量问题,特别是诸如造假之类质量问题,往往是企业管理者有意为之的。随着我国企业的质量控制能力的提高,这种有意为之的质量问题将增多,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与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质量问题相比,这可能更加难以解决,也更加需要政府加强监督管理。对于质量管理人员来说,特别是对于进行质量管理研究的专家学者来说,是不是应当更加关注这一历史性的变化呢?是不是应当努力去寻找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呢?正因为如此,不能不引起我们对“质量第一”战略或“质量第一”方针的反思。

    质量在企业经营战略中的地位
  如今,几乎所有的企业,包括那些故意造假的企业都在说“质量第一”、“顾客至上”,在他们的质量手册中可能都有与“质量第一”语义相同或相似的质量方针。但是,质量真的就是“第一”了吗?长期的质量教育以及长期给别人进行质量教育,使一些质量管理人员,特别是一些从事质量管理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形成了一个误解,似乎质量在企业经营战略中“第一”的位置已经天经地义。其实不然,企业的本质是营利组织,只有营利才是企业的最终目标。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营利,而其它所有的方针、所有的目标、所有的措施,都是围绕营利这一最终目的的。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质量不是企业的根本目标,更不是企业的惟一目标。企业在制定经营战略时,之所以要考虑质量问题,之所以要确定质量的地位,是因为内外部条件逼迫企业不得不关注质量问题,不得不提出有关质量的要求。而事实上,质量在任何企业的经营战略中,从来没有“第一”过。即使企业推出了“质量第一”的质量方针,一是迫不得已(质量问题可能已经制约了企业的营利),二是表面文章(掩饰着“利润第一”的根本目的),三是随时可能变更(一旦内外部条件变化就会放弃)。
  但是,按照ISO9000的说法,“组织依存于顾客”要求,顾客需要产品满足自己的要求,也就是要求产品必须达到一定的质量水平。如果企业提供的产品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顾客就会拒绝产品,从而使“依存于顾客”的企业失去存在的前提。这样,企业就不得不关注顾客,不得不关注顾客的要求,不得不关注质量。于是,企业的经营战略中就不得不把质量作为目标。所谓的质量战略,就是通过提升质量水平去获取竞争优势,从而获取更多利润的战略。质量可能是获取利润的一个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更不是充要条件,甚至可能不是必要条件。当质量没有成为获取利润的必要条件时,质量在企业眼中往往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作用,放弃质量也就顺理成章。
  即使企业经营战略中确定了质量目标,这样的目标也只是第二级目标。企业的第一级目标一般只有一个,那就是企业的营利目标(或利润目标)。企业的第二级目标是为第一级目标服务的,往往不止一个。除了质量目标外,还有生产的数量目标、销售目标以及安全生产目标、环境保护目标等等。这些目标对第一级的营利目标都会产生影响,甚至制约第一级目标的实现。但是,由于第二级目标与第一级目标毕竟不是同一的,而且或多或少、或大或小与第一级目标还可能产生矛盾和冲突,因此,企业是坚持第二级目标还是放弃第二级目标,完全要看第二级目标是否能够真正为第一级目标服务。如果第二级目标有损第一级目标,企业很可能就会放弃第二级目标。
  不管企业用什么语言来说话,其总方针肯定是“利润第一”的。“利润第一”是企业的第一级目标,或者说第一级方针的核心。而“质量第一”只是企业的质量方针,是企业第二级目标中的“一个”目标,而不是全部目标。应当成为“第一”的还有安全目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安全第一”。如果加上诸如“员工为本”之类的说法,企业也就有了好几个所谓的“第一”。所谓的“第一”,是矛盾的两个或多个方面中,把某一个方面放在“第一”的位置,优先予以处理,并且给予一定的优惠,必要时牺牲矛盾的另一个或另几个方面。“利润第一”是企业的总方针、总目标,是第一级的“第一”。所有第二级的目标和方针,包括第二级的“第一”,实际上都必须服从“利润第一”这个第一级的“第一”,“质量第一”也不可能例外。也就是说,“质量第一”是为“利润第一”服务的,是服从于“利润第一”的,在有损“利润第一”的时候,企业往往就会放弃或暂停“质量第一”,质量成为“第二”。
  事实上,不管是中国企业还是日本企业和其他国外企业,谁不知道质量的重要性?谁不知道质量问题给消费者造成的损害?但是,他们放弃“质量第一”的方针,造假也好,将明明有质量问题的产品推向市场也好,甚至当消费者发现质量问题找上门去他们推诿也好,都是因为他们把利润看得更加重要,在质量与利润发生冲突时,他们实行的是“利润第一”的总方针。从企业的本质是营利组织这个角度来看,这似乎也无可厚非。但是,从消费者角度来看,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这又明明是损人利己的,是违法的,甚至是犯罪的。消费者当然要反对,社会也必然要采取措施来阻止企业的损人利己的、违法犯罪的行为。

       “质量第一”战略所必需的外部条件
  为了不引起歧义,我们先定义“质量第一”这个术语。所谓“质量第一”,就是在质量与相关的其他事项,例如产值、产量、生产进度、成本、利润、销售等等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企业处理这种矛盾和冲突的一种原则或方针,这种原则或方针要求企业把不降低质量标准放在第一位,让其它相关事宜服从或服务于质量。企业要制定,特别是要真正实施“质量第一”的战略,必然需要相应的内外部条件。
  质量是产品的属性。产品是企业生产的,却不是企业自己拿来使用或消费的。也就是说,质量如何,与企业本来是无关的。但是,企业只有把产品销售给消费者,企业才能获得生产产品的补偿以及相应的利润。消费者之所以要购买产品,是因为产品具有相应的质量属性,能够给自己带来相应的质量效益。否则,消费者就会拒绝购买。这是企业“质量第一”所必需的最重要的外部条件。
  企业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虽然绝大部分都是私人产品,其使用和消费一般来说不存在外部性问题,社会可以不管,政府也可以不管。但产品如果存在质量问题,也会给社会造成一定的损害,甚至是严重的损害。也就是说,质量问题具有相应的外部性。由于质量问题的外部性,社会不能不管,政府也不能不管。于是,政府通过相应的质量法律法规,对企业进行相应的质量监督管理,成为企业“质量第一”所必需的第二个外部条件。
  企业“质量第一”所必需的第三个外部条件是质量竞争。这种质量竞争既反映为同行业的竞争,也反映为整个社会质量水平的竞争。前者人们认识已经很充分,且不论。当一个社会的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后,即使某一产品是某一企业完全垄断生产、垄断销售的,这样的企业也会感觉到社会的质量压力。
  在这三个条件中,虽然消费者对质量的需求是基础,但对企业直接起作用的往往是政府对质量的监督管理。不管是什么产品,其质量特性往往都有一大堆,其中绝大部分往往都不是消费者能够了解的,更不是消费者能够识别的。有几个消费者能够了解电器的电磁兼容要求?有几个消费者能够识别瓷器里的铅含量超没超标?企业往往采用隐瞒、虚假、转移、夸大等手段,欺骗消费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监督管理缺位,企业也就不可能坚持“质量第一”。如果政府对企业采取或明或暗的保护措施,企业就会更加大胆地进行欺骗。如果法律法规对企业的违法行为惩处不严、不重,企业感受不到“痛”,企业也就会依然故我。
  这三个外部条件是任何时代任何企业都要面临的。问题在于,这三个条件对企业来说是更“宽松”了,还是更“恶劣”了。条件越“恶劣”,企业越能感觉到质量的压力,也才能更好地坚持“质量第一”战略。只要其中任何一个条件有所“宽松”,企业就很可能放松、暂停,甚至放弃“质量第一”战略。日本“meathope”公司之所以造假,一是采用欺骗手段,蒙骗了消费者;二是政府监督管理失控,三是因其在北海道本地销售而缺乏相应的竞争。日本媒体说其是“食品安全意识”缺失,真有点文不对题。

      “质量第一”战略所必需的内部条件
  按毛泽东的说法,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企业要真正实施“质量第一”的战略,还需要具有相应的内部条件。首先,外部条件不管怎么“恶劣”,外部压力不管怎么大,都需要企业通过一定的方式、一定的程序,才能让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知晓或感觉。一般说来,企业的管理者和绝大多数员工,都难以直接接触市场,接触消费者、政府和竞争对手,难以及时察觉外部条件的变化。其次,即使是察觉了外部条件的变化,作为执行者的员工往往也没有办法去适应外部条件的变化。
  企业实施“质量第一”战略的第一个内部条件是反映机制。ISO9000族国际标准原来叫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现在虽然更名为“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但其性质却没有变。笔者认为,ISO9000要求企业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实际上就是对外部质量条件变化的反映机制。这样的反映机制从识别顾客的需求开始,到获得顾客的满意状况为止,形成一轮循环。事实上,识别顾客需求,就是对外部条件变化的主动把握,根据这种把握,企业及时作出相应的反映,从而使“质量第一”的战略能够真正符合顾客需求,也才能够真正实施。ISO9000强调的是增强顾客满意,但同时并没有忽视法律法规的要求。标准多次强调符合“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鉴于法律法规具有相应的稳定性,而顾客需求往往是在变化中的,企业的反映机制更多地体现为对顾客需求的反映。
  企业的质量能力是实施“质量第一”战略的第二个内部条件。所谓质量能力,一是技术能力,二是管理水平。技术能力既包括硬件,诸如资金、设备之类,更包括相应的软件,例如人员、专利、工艺之类。像过去我们宣传的那种诸如“蚂蚁啃骨头”、小作坊生产高精尖产品之类的做法,在特殊条件下可能也会有成功,但是却不能成为常态。对一个社会来说,不能设想凭借“蚂蚁”和小作坊来提升产品质量!对相当多的企业来说,管理水平可能是比技术能力更重要的内部条件。且不说管理混乱的企业,就是一个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的企业,也不可能坚守得住“质量第一”战略的。ISO9000给企业提供了一个质量管理的模式。要真正建立并保持这样一个质量管理体系,依然要求企业的基础管理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如果说,优秀模式或卓越绩效模式是企业管理的“大学”,ISO9000就是企业管理的“中学”。如果企业的基础管理这个“小学”都没能毕业,即使进入“中学”,如果又不认真“补课”,肯定是“学”不好的。
  事实上,有时候企业不去反映、不去适应外部条件的变化,对企业可能也没有什么影响,或在短时间内没有什么影响。外部条件处于变化中,从长期来看,从宏观来看,肯定会变得越来越“恶劣”,越来越“严厉”。但是,在某一个时段内,在某一个范围内,外部条件也可能变得较为“宽松”,或者变得企业自认为的“宽松”。事实上,不管是消费者还是政府,都不可能对企业的所有质量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全过程的监督,也不可能对企业产品的所有质量特性进行全部的全面的检验。企业要故意作假,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可能是“成功”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是否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既取决于企业管理者的战略眼光,又取决于企业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质量道德。质量道德是调节人们质量行为的准则,而且是内化了的准则。质量道德是企业实施“质量第一”战略的第三个内部条件。
  质量道德作为一种内在的约束,对企业也好,对员工也好,可能都更具有作用,但是我们却不能寄希望于企业依靠质量道德来实施“质量第一”的方针。如果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不能受到应有的处罚,任何企业都可能生产假冒伪劣。在质量这个领域,如果政府不能很好履行监督管理的职责,同样可能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致使假冒伪劣泛滥。质量问题比供需问题、价格问题更容易市场失灵,更需要政府主动、积极、认真、坚决、长期来进行调节。
  赘语:“质量第一”的口号我们喊了多年,真正能够坚持“质量第一”的企业却并不多。我们曾为此感到困惑。本文通过分析实施“质量第一”战略必需的内外部条件,说明企业要真正实施和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方针和战略,实际上是很难的。任何企业都可能因为“利润第一”第一级目标或最终目标而暂停、中止、放弃“质量第一”的原则、方针和战略。企业在制定和实施质量战略或质量方针时,也可以从本文中得到若干启示吧!
(作者单位:重庆市公安局宣传处)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