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市场监管>>质量监督>>甘肃省>>

浇筑食品安全监管大堤

2007-09-06 00:00:00 中国质量新闻网

——甘肃省质监部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综述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上有总理重视,下有百姓关注。

   2002年,国家质检总局正式启动了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对企业实行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强制检验制、合格食品加贴市场准入标志,大米、小麦粉、食用植物油、酱油、食醋被列入首批实施对象。2003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对味精、肉制品、乳制品等10类食品实施市场准入工作。2005年,国家质检总局对茶叶、糖果制品等13类产品实施市场准入工作。2006年,国家质检总局对糕点、果冻、挂面等食品实施市场准入工作。至此,国家已28类食品实施了市场准入工作。

   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甘肃省质监局制定了“从摸清底子、夯实基础、规范行为入手,大胆创新思路,切实加强指导,全面履行监管职责,积极推进食品生产安全监管工作”的总体思路,全心全意营造安全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全力以赴确保群众吃得放心,喝得放心。

夯实监管基础

   据了解,自质监部门履行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监管职能后,甘肃省质监局就把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列为“两个安全”(特种设备和食品安全监管)之一,根据甘肃省食品生产企业规模小、分布广的特点,采取了一系列切合实际而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建立起政府负总责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机制。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是一项牵扯政府几个部门的系统工程,必须形成合力,方可根治食品生产领域的“顽疾”。甘肃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和批转甘肃省质监局制定的《甘肃省食品生产加工业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下发后,各级质监部门迅速行动,上下齐动,积极向当地政府主动“请缨”,汇报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各级政府均成立了食品生产加工业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并层层签订了监管工作责任书。

   甘肃省副省长孙小系在2006年2月召开的全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联席会议上明确要求市场整顿工作要广泛发动群众,“打一场人民战争”。为此,甘肃省质监局在监管工作中,坚持把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扭住不放,强力推进。据悉,甘肃省质监局与各级质监局长签订下了“军令状”:凡因为主观原因或工作不到位造成辖区内发生重大以上食品安全生产事故,一把手和主要负责人一律引咎辞职。

   事业要兴旺,人才是保障。从2004年底至今,甘肃省质监局先后召开6次食品监管工作会议,研究和部署食品监管工作。2005年年底,该局决定成立一支精干、高效、英勇、善战的食品监管队伍。2006年2月成立甘肃省质监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处,专门负责食品安全监管工作。2006年4月份以后,食品处深入14个市州、43个县区、205户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及小作坊进行督察调研,摸清了全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质量状况和监管情况,形成了食品生产安全监管工作的基本思路。各市、州质监局也先后成立了专门的食品生产安全监管机构,为监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甘肃省质监局在食品监管工作中,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的总体部署和省上有关领导的要求,点面结合,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建立协管员队伍。经过3年多时间的努力,一支由679名政府协管员、1782名群众信息员组成的协管员监管网已覆盖陇原大地,初步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信息快速反馈的监管队伍,为食品造假和售假分子布控了一张坚不可摧的“天罗地网”。

多措并举严管理

   市场准入制度是质监部门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管理的一个“杀手锏”。质监部门在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工作中,积极推动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执法人员深入各企业,耐心细致地向企业宣传市场准入制度,有力地推进了这项制度的顺利实施。从2002年至今,甘肃省质监局共给28类食品的近1000户生产企业颁发了1100多张食品生产许可证。

   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普查摸底,建立企业档案,是国家质检总局打牢监管基础的一项部署,也是甘肃省质监部门力推的一项工作。为此,各级质监执法人员纷纷进乡村、入城市、下企业,在全省范围内展开了扎实有效的食品生产企业普查、建立电子档案等工作。对凡具有一定生产加工设备、产品标准、工艺规范和固定场所的食品加工业,都纳入普查范围。在具体工作中,还充分发挥县(区)质监局的主力军作用和基层政府“协管员”的助手作用,成效显著。截至去年10月底,全省食品生产企业的质量数据都统一录入《全省食品监管信息系统》软件,建成了覆盖省、市、县较完善的食品生产企业质量电子档案,建立了一企一档的电子化管理体系。迄今,全省登记建立档案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已经达到4589户,实现了无盲点覆盖的目标。

   推行食品监管工作的公正化、透明化,是国家质检总局对甘肃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较为满意的一点。为规范食品生产许可证发证程序,甘肃省质监局根据该省实际,出台了《甘肃省食品生产许可工作规范》和《市州局食品生产许可事项公示》,有效地推动了全系统依法行政及食品生产许可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并在具体工作中做到了三严格:一是严格发证条件,二是严格审查组长负责制;三是严格责任追究,提高了审查质量。

   要实现动态监管,必须提高信息化工作水平。为此,甘肃省各级质监部门积极探索信息化监管手段。“酒泉市质监局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强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犹如给执法人员安装了‘顺风耳’和‘千里眼’”。按照全省质监事业“十一五”规划和“金质工程”的要求,该局以数据库建设为突破口,增强业务能力建设,将信息化工作任务列入了目标责任书,积极建设酒泉市质监局业务监督管理信息平台。首先,加快信息化网络建设步伐。先后开通了瓜州质监网、肃州质监网和市局特检协会网。积极自筹资金,为各单位全部配备了适合工作需要的电脑、摄像机等设备。其次,加大信息化工作的培训力度。对全市质监部门40多名从事计量、质量、特种设备、食品等数据库的操作人员进行了系统培训,提高了他们的业务水平,各县(区、市)和四个直属事业单位都拥有了专(兼)职的信息化工作人员。另外,该局以甘肃特种设备监察网为依托,积极创造条件,成为全省首个在网上进行特种设备行政告知、注册登记和动态实时监管的市州质监局,并开展了特种设备行政告知和使用注册登记工作。目前,该局已完成了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打假、标准化管理、计量管理、质量管理和行风建设数据库等六个动态管理数据库建设任务,并将6个数据库在全市7县(市、区)质监局、各直属技术机构推广应用,为全市动态监管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有效地提高了信息化工作水平。

   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是遵照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的有关指示,针对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的实际情况,在国家质检总局的指导和推动下,由中信集团和中国电信集团联合开发的,被誉为产品的“电子身份证”。目前,电子监管网在甘肃省刚刚开始推广。庆阳市质监局就把电子监管网的建设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推进。庆阳市质监局党组副书记、局长杨学文介绍说:“庆阳市市政府已批转了市质监局制定的《关于开展产品质量电子监管工作实施意见》,成立了庆阳市产品质量电子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全市产品质量电子监管工作第一次协调会议,安排部署了全市的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建设工作。庆阳市质监局把食品、农资、建材产品作为重点,力争年底在城区销售网点布设了5台信息查询终端,在重点农资连锁店、农村文化站等布设5台信息查询终端。目前,该市已有8家企业布设了查询终端,10户生产企业登记入网。”

   建立区域监管责任制,实现监管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是质监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采取的一项标本兼治的措施。甘肃省各级质监部门积极建立区域监管制,明确了市县两级质监部门和监管人员的责任。据该省质监局食品监管处处长何生荣说:“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实行定人、定责、定区域、定企业的分片定责制后,各方职责明确,食品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头,企业和监管部门的责任进一步明确。”

   实施“标准技术”战略,是质监部门对食品生产企业实行的重要监管措施。质监部门在监管中,充分发挥部门的技术优势,从加强标准化、计量等基础性工作入手,以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为手段,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平凉市质监局从建设和完善了标准信息库入手,对标准实行了动态管理,加强标准信息的搜集整理,帮助企业制修订产品标准,为企业准确有效提供新标准、新信息,及时对企业的标准进行登记备案,为做大做强我省的食品生产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撑。

“民心工程”赢民心

   2006年9月1日,国家质检总局开始对豆制品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甘肃白银市政府把“放心豆腐工程”确定为一项“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

   为实施好这项民心工程,白银市质监局采取“扶大促小、市场调解”措施,依托当地龙头食品企业“甘肃雨润肉类加工有限公司”,从生产源头到流通市场实施“三个一”工程。扶持一家重点企业,该局按照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规定,多方协调,使甘肃雨润肉类加工有限公司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豆制品“生产许可证”,完善了必备的生产条件。开拓一个重点市场,以白银区市场为重点,在各大农贸市场、各大超市、各大社区设立10个专营连锁店或加盟店,做到统一门店设计、统一门店管理、统一价格核算、统一人员管理、统一服务模式、统一配送产品。淘汰一批黑心作坊,充分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调解机制,使部分生产条件极差、产品质量无法保障的小作坊自动退出市场,从根本上解决和保证了豆制品产品质量。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甘肃省质监局的一项最新统计显示,在该省的21个国家免检产品中,食品就占有6个席位,小二黑食品公司生产酱油和醋、兰州好为尔乳品公司生产的鲜奶、兰州庄园乳业公司生产的鲜奶等4家企业的6个产品先后荣膺“国家免检产品称号”。该省质监局党组书记、局长武敬东欣慰地说:“经过我省各级质监部门扎实有效的工作,我省的食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米、面、油、酱油、食醋等基本食品的抽查合格率比实施市场准入制度之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食品质量水平正在稳步提高”。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