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陶 永
10年前的罗湖口岸,联检大厅,就像一个封闭的小“过道”,狭小而拥挤。海关申报台位于通道中央,每个旅客进出通道都要逐个申报,逐个查验,手续繁琐,效率很差。
今非昔比。现在的联检大厅宽敞而明亮,分为“申报通道”和“无申报通道”,由于采用了红绿两种颜色,所以也被称为“红绿通道”。旅客可以根据所携带的行李物品自行选择通道。而海关关员也是静静的守在通道一侧,对旅客进行有重点抽查。
罗湖桥是深圳通往香港的主要通道,由于两地经贸、人员往来日益频繁,加之CEPA实施后个人游旅客的增加,深圳海关日均监管出入境人员由1997年的21万人次增至现在的47万人次。近5年来,深圳海关共监管进出境旅客6.77亿人次,平均每年增长6.5%。
40多岁的吴先生是穿梭于香港和深圳的商人,白天在香港上班,晚上回到在深圳的家。对他来说,通过罗湖口岸就像串门一样。
“特别是24小时通关后,什么时候进出都方便,再也不用踩点了。”吴先生说,只是看着后半夜海关关员还在那里笔挺地站着,真是不容易啊。
值夜班对于罗湖海关关员来说是最平常的事。每个关员平均两三天就要轮一回。
可喜的是,目前,旅检已进入了“e时代“。其中的旅客通关管理系统,以旅检现场监管信息及其他情报资料为基本信息源,以计算机网络、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和通讯设备等先进科技设备为手段,使海关旅检业务实现了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进出境旅客通关快了,深港两地的货物怎么样呢?
“现在从香港货运码头拉货经皇岗口岸入境,到深圳华南国际物流中心非常便利,简直可以用物流高速公路来形容了。”华南国际物流中心的香港司机黄先生说。原来,黄先生驾车行走的这条运输通道正好是海关打造的“深港物流绿色通道”,海关手续较以前大大简化,节省了一大笔运输成本。
2006年5月30日,内地海关与香港海关合作,为粤港物流量身定制了一种新型通关模式———跨境快速通关模式,即无论是来自香港的进口货物,还是出口至香港的货物,可以向海关发送载货清单电子数据。从香港葵涌码头至深圳华南国际物流中心全长51公里中,海关对运输的货车以“统一陆路载货清单”等报关数据电子化为前提,运用电子关锁及实时GPS定位追踪系统实施电子监控,指定运输路线,在口岸由通道自动核放系统直接核放,免予办理人工录单、人工审核、人工验放等手续。
跨境快速通关模式下,跨境空港物流快线和深港物流绿色通道相继开通,两地货物通关效率得到迅速提高。
“这两条跨境物流高速公路具有革命性意义。”长期从事深港物流工作的业内专家指出,这不仅实现了跨境货物的快速通关,也等于把香港海运码头、机场的堆场延伸到了深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香港港口仓储场地紧张的问题,为深圳利用香港的现代化远洋港口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香港回归10周年来,深圳口岸进出口货物总值由1997年的500亿美元跃升至2006年的2939.4亿美元。《中国国门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