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市场监管>>质检专题>>做好抗震抢险救灾工作>>

农夫山泉为什么要钻牛角尖

2007-06-22 08:16:00 中国质量新闻网
   饮料界一直把农夫山泉视为异类。自从2000年左右农夫山泉在电视广告中公然向纯净水发难从而与同城兄弟娃哈哈交恶以来,它就失去了和行业主管部门以及绝大多数同行的和谐关系。但尽管如此,农夫山泉依然我行我素,最近,它又发起了一场“战役”,借助中央电视台这样的强势传媒平台,农夫山泉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向消费者“强行灌输”水的酸碱度概念,从而再度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极大争议。
   实际上,从去年7月开始,农夫山泉已经开始在广东等地开展了测试酸碱度的市场活动(本报曾经有所报道),不过当时引起的反响并不太大,而此次在黄金时段用2杯水来分别测试酸碱度的广告一经播出,立刻引发了众多消费者的困惑。一些从来不关心自己喝的水“是酸是碱”的消费者开始纳闷起来:从市场买回家的水难道还有健康不健康的分别吗?酸碱度真的对人体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吗?一时间,媒体上也开始出现了各种质疑之声,其中不乏斥责农夫山泉无端炒作的内容。
   “伪科学!”一位网友称,仅以“初中水平的化学知识”就能揭穿所谓“测试”的“蒙人”真相:“口口声声说是为消费者健康考虑,可教给大家的是错误的鉴定方法,这是在愚弄大家!”
   “将试纸直接投入杯中?错!正确的方法是,将试纸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沾有待测溶液的玻璃棒点在试纸的中部,观察是否改变颜色。注意,玻璃棒不仅要洁净,而且不得沾有蒸馏水。”
   “等一分钟就能得出结论?错!起码要等上20分钟,不信,自己试试。如果测试真如广告描述的那样立竿见影,只能证明是‘农夫’水本身让试纸脱色,那这水也不完全是矿物质水。”
   一些业内人士更是直接评价认为,农夫山泉强调产品弱碱性的特质,完全是一种营销策略。与饮用水相关的国家级指标多达100多项,怎么可能单凭pH值指标对产品定性。“我们业内都知道,饮用水只有水源上的区别,加工工艺都是一样的。所谓酸碱性,也只有极小的差别,没有专业仪器,不可能测得那么精确。”
   对于这些可能引发的争议,农夫山泉显然已经有所预见。据其市场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农夫山泉现在已经把水的酸碱度的测试活动作为一场“战役”来进行,而除了做广告,他们更是印制了大量的宣传单页,全力与质疑的声音展开论战。
   而业界专家基本上没有人公开站在农夫山泉这一边,毕竟,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人体健康与pH值之间存在确切关系的研究成果。但农夫山泉似乎也并不孤独,除了近一段时间在内地备受推崇的台湾学者林光常全力宣传的“饮用水的pH值越接近婴儿体液的pH值越好”的观点,记者检索得知,同济大学副校长、环境水专家赵建夫等人编撰的《饮用水水质监测与分析》一书中也明确提出,饮用水的pH值是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水质指标之一,反映了溶液中各种溶解性化合物达到的酸碱平衡状态,尽管饮用水的pH值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并不明确,但pH值可通过影响其他水质指标及水处理效果而影响健康。而中国医促会健康饮用水专业委员会主任李复兴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提出过6条关于人类饮用好水的标准,除了不含病菌、杂质、有机物和重金属,水中含有适当比例的矿物质及微量元素,且以离子状态存在以及渗透性强、溶解性好这些条件以外,也曾经明确提出应该呈弱碱性(pH7~9)。毫无疑问,这些观点都是农夫山泉用来论战的武器。
   农夫山泉老总钟睒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并不讳言外界的质疑使其面临的压力,但他很乐观。“不管(外界评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老百姓才能从我们的争论、我们的宣传中掌握到正确的知识,才开始有自己的判别能力。”他认为,农夫山泉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水的pH值的测试活动,让全国老百姓知道什么是弱碱性水,弱碱性水对人体健康的意义。而对于广告中宣传的检测方法本身,钟睒睒也解释说,虽然简单但非常有效,农夫山泉已就有关检测方式申请国家专利。
   而据记者了解,农夫山泉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候大张旗鼓地发动水的酸碱度的测试攻势,另一个背景就是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即将在7月1日正式实施,新标准中将合格的生活饮用水的pH值界定为6.5~8.5。而在现有的饮用水市场上,有的瓶装水的pH值低于6.5,有的甚至低于5.5。通过宣传迫使这些产品(主要是纯净水)退出市场,当然也就成了农夫山泉的“另有所图”。
   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农夫山泉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并不容易,因为根据我国1998年颁布的《瓶装饮用纯净水标准》,只要瓶装水的pH值为5~7,都在合格范围。也正因为如此,在有关标准的内容衔接并不合理以及相关研究成果还不明确的前提下,农夫山泉对饮用水酸碱度孤独而大声的呐喊,多少还是显得有一点钻进了牛角尖的味道。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