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泰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高新区分局以“干一流工作、创一流业绩、建一流环境、树一流形象”为目标,紧紧围绕高新区发展,充分发挥了质量技术监督职能,先后被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评为全省质监系统“十佳文明窗口”、被泰安市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两年被泰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评为绩效考核先进单位、被高新区管委会表彰为先进单位。
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发展大局。
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优化环境、产业结构、区域竞争力等等,是高新区工作的大局。高新区质监分局成立时间短,在人员少、技术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本着对高新区负责的态度,找准质监工作服务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使质监工作真正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
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是管委着力抓的两项重要工作。在招商引资方面,投资3万多元购置了微机,开通了标准、名牌、认证等专业网站以及系统内网,方便查找市场准入、产业政策、名牌产品等信息。在项目建设方面,实行登记制度、联系制度、回访制度等三项制度;实行跟踪服务,向企业印发《服务指南》,建立初步联络渠道,对企业需要的质量、计量、标准化、特种设备服务项目进行全面分析,根据企业的需要提供服务。
同时,高新区积极引导企业实施名牌战略。每年召开争创名牌优势企业座谈会,请专家传授申报技巧,与企业共商培优大计,鼓励企业争先创优,提高核心竞争势力。据悉,2006年高新区获得了5个山东名牌产品,增强区域竞争力。
立足开拓创新,勇于知难而进
近年来,高新区针对人员少、监管面宽、监管责任大等实际困难,实施了区域监管模式,划定责任区、明确监管人员,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目前,在东区、新区、北集坡镇、高创中心建立了横到边、纵到底的监管网络,实现了食品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的全方位、动态化监管。
在此基础上,从2005年8月份起,高新区在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的支持下,开展智能化电子监管试点,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自动识别技术,借助电子标签、掌上电脑与计算机等智能工具,对企业进行有效监管。通过电子化监管,高新区实现了质监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科学化,是监管工作从传统到电子、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跨越。在山东省局去年召开的电子化监管推广会上,高新分局作为唯一一个典型在会上做了典型发言,区域监管信息系统被称为“泰安模式”在全省、全国推广,与会代表120余人来泰安高新区现场观摩。据悉,去年,先后迎来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食品生产监督司、法规司、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质量监督司,中国质量报社,山东省局党组等领导的视察调研,接待来自浙江、江苏、辽宁、内蒙古等全国各地质监系统共58次,其中日本NEC两次到分局参观。
发挥职能作用,提供优质服务。
企业是质监部门监管的重要对象,同时也是检验服务水平的重要关口。在工作中,高新区质监分局努力做到“三个凡是”,即“凡是企业需要的,我们就要努力去做;凡是我们能做的,就要努力做好;凡是企业提出来而按我们的职能办不到的,也要发挥部门优势,联系协调解决”。同时采取三种服务方式服务企业发展:一是代办式服务,主要是针对企业人员少、生产经营繁忙、无专人负责质量技术监督对口业务而开展的一项服务;二是引领式服务,引导具有一定质量基础的企业创名优、争名牌,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行政服务,即将监督管理融于服务之中,将企业需要办理的质量技术监督行政许可事项及时告知企业,督促企业及时办理,以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安全运行情况关系到辖区经济发展大局。为了给各级管理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高新区质监分局每季度还向各级管理部门提交质量分析报告,汇报企业发展情况和存在问题。
实行科学管理,建立和谐团队。
每名干部职工的素质都关系质监部门的形象,关系整体工作水平。为确保质监事业顺利发展,高新区质监分局一是实行精细化管理,按照人人能管事,事事有人管的要求细化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使每一项工作有目标、有要求、有落实;二是加强学习,通过每月制定一个工作计划、进行一次工作总结、开展一次工作评审、进行一次业务考试,建设一个政治素质强、业务水平高、工作作风硬的坚强战斗集体。三是发挥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创造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将全体人员的思想和行动紧紧统一到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目标上。四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从改变工作人员的行为习惯入手,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用制度管人,用流程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