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三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认真贯彻《2006年河北省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在不断完善原有监管体系的基础上,针对三河特有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坚持标本兼治,打防结合、分类监管、综合治理的原则,对全市196家食品生产企业进行全方位、全时空监管。食品安全监管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效,三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再次受到了省市领导及企业的好评。
加强舆论宣传 营造监管氛围
做好食品安全工作仅靠监管部门的努力是完全不够的,必须让全社会积极参与。为此,他们把宣传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局里专门制定下发了《宣传工作奖励办法》,并将宣传工作纳入年终岗位目标考核内容,促使全局上下都非常重视和关注宣传工作。
该局通过构筑报刊、电视、网络主题活动等多个平台,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格局。特别是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宣传,做到电视有影、电台有声、图文并茂,而且注重搞好监管活动的深度报道和连续跟踪报道。据统计,2006年,在三河电视台新闻节目播出的质监工作和每周一期的《质监天地》专栏节目中,三河质监局的内容占了一半以上。同时,该局利用多种形式,对21类食品的市场准入,白酒、塑料包装容器等按上级文件要求进行了主题宣贯,先后印发宣传资料2000余份。
另外,执法人员利用下乡机会,为企业发放警示牌100余块。警示牌上详细注明了严禁使用非食品原料、严禁使用发霉变质原料加工加工食品;严禁超标准、超范围滥用食品添加剂;严禁偷工减料、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严禁伪造食品标识、冒用QS标志、虚假标注生产日期等。通过大张旗鼓地宣传食品安全政策、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赢得了政府的支持、群众的理解和企业的信任。
明确责任分工 确保监管到位
一是加大人员配备,构建一流的食品监管队伍。成立了食品质量监督科,配备2辆专用车。实现了“四定”,即“定人、定责、定区域、定企业”。并将自行绘制的“四图”挂在食品科办公室。同时加大监督抽检频次,严格实行食品抽样与检验抽检分离制度,执法人员到企业抽取样品后编号登记,食品检验室出具检验报告,食品科负责将检验结果汇总上报及后处理工作,督促企业整改到位。同时,将每季度抽检结果报市政府主管市长批准,在电视台进行通报,对不合格企业公开曝光。另外,成立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指挥部,负责领导指挥本市由于生产加工企业食品质量问题引发的重大事故应急处理工作。同时下发了《三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及预警应急预案》,以化解食品安全危机。
二是完善制约机制,层层签订责任状。为进一步做好食品安全监管,他们从确保有效性入手,由内到外层层签订责任状。内部是指局长与主管局长、主管局长与食品科长;外部是指质监局与被监管企业签订责任状和保证承诺书。其中对小作坊企业实行三方联保。即企业与镇政府、村委会、质监局签订三方共同担保责任状,实行层层负责制。另外,经市政府批准,聘请了7名产品质量监督员及31名食品安全协管员、企业食品检验员,并实行食品安全报告制度及行政建议制度,做到了食品安全监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三是加大执法力度,重点查处无证违规企业。为确保食品安全,提高食品质量,执法人员坚持日常监督检查与专项打击相结合,针对时令性食品,经常对企业进行拉网式或不定期的突击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改,对于群众投诉举报案件及时查处,做到件件有处理结果。全年共检查食品企业196家,查处违法案件28起,没收劣质白酒、饮料等230余件。其中捣毁无证违规食品加工窝点5个。特别是近期对肉食加工企业进行了一次突击检查,一举端掉肉制品加工黑窝点3个,查封无动检证明猪肉586公斤、白条鸡800公斤、熟肉制品200公斤,并在检疫部门的指导下进行了公开销毁。
加大基础投入,搞好日常监管
(一)P2级食品实验室投入运行。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建设的食品实验室,经考核验收目前已达到“国家标准P2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新建成的微生物和理化实验室,能够开展细菌总数、大肠肝菌、酵母菌以及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的检验。实验室内“三区两冲”的超净工作环境及先进的检验设备,不仅能够开展脂肪、糖份、水份、灰份、蛋白质含量等食品常规检验,还具备了防腐剂、增白剂、亚硝酸盐等百姓关注的食品热点问题的检验能力,基本能够承检已实施市场准入的21大类食品的质量安全检验。对从事食品检验人员,采取走出去参加培训、请进来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以迅速提高检验能力和检测水平,确保出具的检验数据科学、公正。目前,食品检验室工作人员已全部达到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全市人民的食品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严格监督检验工作。以抽检分离和加大抽检频次的方式,认真完成省局下达的定检计划。抽检品种包括小麦粉、食用油、大米、酱油、醋、糕点、方便面、饮料、桶装水、豆制品、熏鸡等十余种食品。每季度抽检一次,全年共抽检814个批次,抽检合格率为96%。对于容易出现问题的季节性较强食品(如饮料、糕点、肉类制品等),按照相关规定,每月抽检一次,并在检验中把添加剂是否超标做为检验重点,有效地保证了季节性食品安全。
(三)扎实做好建档备案工作。按照《食品生产加工质量安全监管实施细则(试行)》及《廊坊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生产、使用食品添加剂情况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对生产使用添加剂的企业进行严格检查,并认真办理备案手续,逐批进行备案登记。全年共办理生产添加剂企业备案2个,使用添加剂企业备案90份。同时为每家企业逐一建立食品档案,分类实行动态管理。其中包括:企业基本情况调查表,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复印件,食品质量安全责任状,小作坊企业的三方联保责任状、承诺书,日常监督检验报告、委托检验报告、巡查记录、食品添加剂备案表和塑料包装容器备案(企业所用厂家的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检验报告),还有平时执法工作中对企业下达的通知、送达回证等全部收入档案,统一管理。全年共建立食品档案150份。
突出整改重点 规范区域监管
三河豆片加工以其传统工艺简陋、生产环境脏乱差等原因,被定为区域性食品企业治理整顿的重点,历来是各级各部门治理的难点和焦点。该局在积极做好专项检查工作、加大小作坊企业的监管力度的同时,全力规范区域性食品企业。年初,经过反复调研,由市政府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共同投资13万元对皇庄镇桥河村45家的豆片生产小作坊进行改造,彻底解决了困扰各级监管部门及影响销售的问题,把监管寓于服务之中,深受生产企业好评。
具体做法,一是争得政府重视和支持。成立了专门机构,落实责任。主管市长出面先后召开5次专题会议,研究制定整改方案和整改措施。二是实施资金扶持的优惠政策。市政府划拨专项资金5万元,8个相关部门各出资1万元作为专项资金,对整改户在规定期限内验收合格的,每户补助2000元作为奖励,以扶植的方式激发企业整改的积极性。5月份仅用半个月时间,使45家豆片企业旧貌换新颜。三是制定生产条件标准和产品标准,并将标准文本发放给每个加工户,免费为其检定计量器具和1-2次的产品质量检验。另外为产品出厂进行把关,技术人员亲临现场指导企业生产工艺过程,督导企业按标准要求生产。
日前,三河食品安全通过一系列监管措施的落实,取得了明显效果,食品加工生产企业正在逐步走向正规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