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山东东营河口区太平乡龙王村的棉田,只见遍地碧绿,满目葱茏,齐刷刷的棉苗已长到了尺把高。今年河口区20万亩棉花全部进行了测土配方施肥,讲科学、讲标准已经成了河口区农民的自觉行动,标准化生产帮助农民驶入了致富的快车道。
标准化生产的前提是提升农民的素质。围绕标准化生产,河口区狠抓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近两年来每年推广新技术2-3项,应用新成果1-2项,引进新品牌近十个,年举办标准化技术30余期,培训人员300人次。农民标准化科技素质不断增强,使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截至目前,全区已通过认证的农业标准化基地12万亩,建设无公害黄河口冬枣、苹果基地5万亩。农业标准化先进技术普及率达到80%以上,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0%,标准化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
标准化生产催生了农业特色品牌。黄河口毛蟹和冬枣是河口区的主导产业。发展之初,不少群众由于养种技术不规范而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和销路。为进一步培植产业,河口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和河口区农业局共同制定了标准化方案,两个单位10余名技术人员常年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示范、推广、培训、服务“四位一体”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如今河口区农业标准化的品牌成为河口区优质农产品进入大超市的身份证和通行证。去年,外销冬枣5000吨,农民直接收益2000多万元。黄河口毛蟹、文蛤等正通过海星水产养殖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成功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全区浅海养殖区域面积达30余万亩,年产值2.3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