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硕果累累的蔬菜日光温室、含苞待放的鲜花塑料大棚……这就是重坪?这就是白银蔬菜标准化的示范基地吗?是的,这就是一个群体创造的奇迹!他们是怎样用心血和汗水播种绿色的,是怎样构筑示范园的,是怎样让农民改变观念的,是怎样用科技鼓了群众的钱袋子的……
带着些许疑问,我们走进了这片沃土。
时间追溯到15年前,一个名叫顾泮庆的老农,远赴山东寿光,取回了冬暖式塑料大棚配套蔬菜栽培技术的“真经”。那年冬天的一个夜晚,时任水川乡乡长的狄生勇,专门驱车送来几箱黄瓜,宝贝似地摆在白银饭店的会议室里,等候区上领导们尝个鲜。背靠暖气片儿品自产的黄瓜,不能不说是一件稀罕事,在座的领导尝罢黄瓜,个个喜上眉梢,一位副区长半开玩笑并认真地说:“狄乡长,你是请我们吃黄瓜,还是有什么其它目的?”
“请领导们尝个鲜,也请各位对水川蔬菜产业的发展给予更多关注!”这个被称作狄乡长的年轻人年龄30出头,举止大方,谈吐不俗,仅仅两句话就透露出一种年轻人少有的沉稳和干练,也透露了他的发展思路。
第二年冬天一个普通的日子里,小镇水川沸腾了。省城兰州的科研人员来了,全省蔬菜区的科技人员来了,邻近陕西派员也来了,就连千里之外新疆的科研人员也来了。一时间水川成了蔬菜特色产业的代名词。呵,好家伙!室外天寒地冻,大棚内暖意如春,果实累累。甘肃省第一家蔬菜大棚,亩产值28000元,这不等于开了个小银行吗?
16项标准 凝聚心血
重坪地处水川东北部,距白银市区26公里,有土地4000亩,属黄河滩地,雪少、水多,年无霜期近200天,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适合蔬菜生长。为此,白银区政府为解决市民冬季菜篮子问题,带动全区蔬菜产业的发展,于1992年将重坪确定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重坪的蔬菜已形成规模,示范带动作用初步显现。那么,如何才能进一步提升该基地的科技水平,强化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充分发挥其在农业科技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呢?如何才能使重坪走上订单农业的路子呢?白银区政府在经过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对重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给予更多的支持,并于1999年初成立“白银区重坪农业科技示范园管委会”,并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二百多万元用于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给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建立农业标准体系并通过示范加以推广,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基础工作,直接关系到实现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集约化、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温家宝总理的讲话指明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也使正在苦苦探索发展的白银人心里一阵亮堂。白银质监分局不失时机地从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请来了专家进行指导,并根据专家意见,提出了在重坪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园”的建议。得到区政府领导的采纳后,一个由政府副区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迅速成立,区上结合重坪实际,立即将园区更名为“白银区重坪标准化示范园”,并发文任命:为园区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的曾贤尧任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
至此,预示着一座全省一流的标准化示范基地的诞生,而为它诞生付出过艰辛劳动的建设群体白银质监分局、区农牧局、区科技局、区农技中心、水川镇人民政府、重坪示范园管委会等单位也逐一亮相。镜头一:风干冽尖啸,黄沙助阵,摇撼着天空与大地。这就是重坪标准化示范园管委会组织农民打墙的日子。在这段日子里,管委会一班人同农民们一道吃在重坪,住在重坪,顽强地与风沙搏斗,一座座日光温室整齐地排列在了黄河滩地上。镜头二:他是区农技中心的农艺师。指导农民如何栽苗、施肥、浇水,他一住在重坪就是好几个月。人瘦了,脸黑了,看着大棚里的蔬菜苗儿绿了,这才欣慰地笑了。镜头三:他叫魏公河,区科技局局长,2004年全国最满意的公务员。他的身影经常出现在重坪示范园里。炎热的夏天,他在棚里一呆就是好半天。实在闷得支持不住了,才出来“放放风”。魏公河干工作就是这样,从不马虎。难怪重坪的农民提起他,都只是一句话:“是个干事的人!”重坪标准化示范园2002年8月被中国科协命名为首批“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2004年8月,被科技部评审认定为第一批“国家星火计划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水川的蔬菜种植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但一直到2003年还没有制定蔬菜相关标准。2003年,白银区被省农业厅列为创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区)后,区上决定用三年的时间,围绕日光温室生产建立相应的标准体系。白银质监分局率先承担起了这项重任。这年5月,该局主要领导及其工作人员,跑遍了水川的山山水水。田间地头成了他们的工作台,塑料大棚是他们的分析化验室。几个月下来,水川的土壤、水质、空气等环境资料和标准体系尽收囊中。第一手资料获得后,质监分局负责人向白银区政府分管领导作了详细的汇报。政府分管领导听罢很高兴,立即打电话把区农牧局局长、区科技局局长请到办公室,会议的中心议题自然是农业标准化的问题。经过讨论协商,决定由白银质监分局牵头制订白银区农业标准化实施细则。“请区长放心,我们一定扎实工作……”雷厉风行的质监分局负责人从区政府领导办公室出来,便马不停蹄地赶回局里去落实。
为了制定出一个科学的标准,质监分局的工作人员大量查阅资料,认真进行核算,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为了确保标准的科学、准确,还请来省质监局、市质监局农业标准化方面的专家到重坪进行指导。八月的重坪,热浪袭人。技术专家从一个大棚到另一个大棚,汗如雨下。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省、市、区质监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黄瓜栽培技术》等16项标准出台了,被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为甘肃省地方标准。
传经送宝 科技兴农
制定了规范的标准后,就是执行的问题了。为此,区农牧局决定在重坪小学举办首届培训班,参加人员包括重坪示示范园内的所有菜农及附近桦皮川、蒋家湾村的部分农民,63岁的高老汉自然也在培训之列。
高老汉是水川镇大川渡村人,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民,如果把一群黑红脸庞的水川中年汉子喻作一片挺拔的高粱,高老汉就是这高粱地里的任意一棵。高老汉是从1998年开始在重坪示范园里务大棚的,由于不懂技术,蔬菜产量低,经济收入自然比别人少。头天晚上,高老汉得知上面请农艺师要来办培训班,讲授日光温室蔬菜种植技术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他高兴的一夜没有合眼,第二天早早地就去教室里坐着等……
两位戴眼镜的农艺师在曾贤尧主任的陪同下走进教室,曾主任首先扫了教室一眼,见教室里已再无立足之地,便信步上讲台清清嗓子,说:“请不要讲话了,区农牧局、农技中心的农艺师们今天特地来给大家讲课,学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自己棚里的产品质量和收入……”曾主任幽默的话还没有讲完,雷鸣般的掌声就响了起来。是啊,他们是多么渴望农艺师们能给自己传经送宝。科技兴农变成了现实。重坪示范园的农民陆续参加培训,并将学到的农业科技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蔬菜产量自然高,经济收入明显增加,这一年仅示范园里的农民一下子就买了50多台摩托车。
受到培训的重坪示范园区的人富了,没有受到培训的众多农民急了,他们纷纷去镇上找镇长反映情况,有人还埋怨镇长。镇长看到渴求知识的农民们十分高兴和感动,他立即与曾贤尧主任商量,再次请区农技中心派农艺师到水川讲课,从此培训农民的做法便延续下来,据不完全统计,水川先后有多达4500人参加了相关培训。
质监、农技等部门的支持让重坪示范园逐步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去种植蔬菜,“质量是农产品的生命”的理念在农民心中扎下了根。历届领导白银区委、区政府都把重坪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心血殷殷 果实累累
为了进一步提升白银区日光温室蔬菜种植水平,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以重坪为基地,先后推广了黄瓜嫁接栽培、茄子嫁接栽培、第二代日光温室棚体结构、滴灌、反光幕应用、反季节西甜瓜栽培等,成为全区乃至全市沿黄灌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孵化器和辐射源。发生在这片热土上的故事数不胜数……
故事一:她一心扑在工作上,为制订蔬菜标准,她在日光温室里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与农民兄弟促膝交谈,为核实布利塔黄瓜载培技术的相关数据,连续十几天奔波在重坪,而自己的孩子此时却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她是白银质监分局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作人员。
故事二:那晚,已是零点。他还是一个人在重坪示范园内转来转去,满脑子日光温室增施二氧化碳气肥技术及番茄蔓栽培技术的推广。整个示范园有日光温室几千座,来自三个村子400多户人家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从重坪科技示范园成立到现在十几年,他永远没有闲过,从张家的温棚出来,又到李家的花棚。作为重坪示范园管委会的领导,他说:“领导在这里就是服务。”他还说:“能参加重坪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建设,是我毕生的光荣。他叫曾贤尧,重坪示范园管委会的常务副主任。
故事三:白银区农技中心每年都要引进50多个品种进行试验,为真正使蔬菜的品质达到无公害的标准,他和农艺师们一道,从生产的安全,农药的采购等环节着手,去山东、下江南、走北京、闯太原,甚至走出国门到以色列,去引进优良的布利塔茄子、454水果型黄瓜,引进了台湾的圣女小西红柿等等。多少年下来,一提到出差,他就头痛。但为了重坪示范园的发展,他还是毫无怨言地去履行他的职责。他是区农技中心的一名农艺师。
……
“为什么我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爱脚下的这片土地!”这片土地是重坪,是白银的(绿色)无公害蔬菜示范园基地!是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
付出的得到了回报。日前,甘肃省上组织有关专家组成考核验收组对白银区“重坪无公害蔬菜种植农业标准化示范园”进行了考核验收。八位专家的结论是:重坪无公害蔬菜种植标准化示范园,通过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不但带动了白银区日光温室蔬菜种植技术的发展,而且为全区日光温室蔬菜种植技术的推广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全区“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从示范前的1.7万亩增长到现在的2.32万亩,占蔬菜种植面积的86%以上,总产值达到1.86亿元: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502元,其中,来自日光温室的收入达1391元,占39.7%,成为该区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该示范项目受到了白银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示范组织机构健全,示范内容全面,示范效果显著。无疑,这就是这群缔造绿色奇迹者交上的满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