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到山东省夏津县郑保屯镇西邢庄村采访,在村民韩开军家中,见到不大的院落两台羊毛梳绒机轰呜,他说,“搞羊毛加工,投资少,占地小,技术容易掌握,再靠一流的产品质量,一台机器一年至少能挣1.5万元。”在夏津县,韩开军只是千百万个工业加工户中的一个典型。
今年年初,夏津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结合本县的实际和农民的致富愿望,实施了织布机、针织机、缝纫机、梳绒机以及工艺加工品、木材加工品、机械加工品、食品“四机四品质量入户工程”,实现了工业向一家一户的延伸,带动起一大批专业户、专业村、专业市场,破解了农民增收难题。到目前,全县拥有织布机2100台、梳绒机2300多台、缝纫机1500台,新增专业村30余个,带动各类专业加工户3000余户。
夏津县在组织农民上好加工项目的同时,重点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信息方面的支持,通过各种协会、中介组织、把千家万户的农民组织起来进行产品信息、技术研究,共同闯市场。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全县成立了羊绒、汽摩配件、纺织、工艺品、木材加工、缝纫等各类协会40多个。县质监、科技等部门通过各类协会常期组织开展质量专家下乡指导,及时帮助广大农民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各类质量问题,先后制定和发布羊绒、工艺品等产品加工质量地方标准60多项,开通了质量咨询热线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在带动农民致富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郑保屯镇杨中村汽摩配件协会,笔者了解到,起初,全村从事汽摩配件加工的也只有10多户。但协会成立后,产业发展突破了资金、技术和销售三大瓶颈,全村汽摩配件加工户发展到130户。他们生产的金属软管拉线,由于产品质量过硬,拉线在国内市场上占据了很大一块市场份额,年可实现产值6000多万元,全村一举实现脱贫致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
同时,夏津县还把“质量入户”活动与党员带动、能人带动、龙头企业带动结合起来,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支援新农村建设,破解农民增收难题。夏津县北城街道办事处纪庄村党支部书记王道新投资20万元建起了瑞丰工艺品公司,下设5个工艺品加工收集点,直接带动加工人员200余人。目前该村工艺品加工企业已达11处,从业人员1500余人,占全村人口的80%。双庙镇新建了一家木材加工龙头企业——金鑫木业公司,该企业在县质监局的支持下,专业生产各种规格的建筑模板、家具木板和其它复合板材,日加工木材200方,带动了周边村庄的一批木材收购和初加工户,走向了富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