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间特色各异的“庭院厂房”,一个个忙忙碌碌的“家庭工人”,一张张充满喜悦的农民笑脸——这是夏津县依靠内抓产品质量、外树品牌形象,大力发展一村一业,降低门槛让更多农民加入到民营经济创业大潮中来的喜人场景。
近年来,该县通过把织布、针织服装、羊绒加工、机械配件、工艺品等适合分散加工的产业向一家一户延伸,引导着更多的农民实现了由农到工的飞跃。目前,全县已经形成38个“小个体、大群体”的专业村。这些专业村或进行传统加工、养殖业,或开拓新兴制造加工、服务业,在全县形成了“一村一业竞风流”的强村、富民大好局面。
养“小”鸟赚大钱
今年8月份,双庙镇吴庄村养殖大户吴钦常一次性卖给前来收购白玉鸟的北京客商40对鸟,净赚6000多元。他说,不出家门就能卖鸟赚钱,这得益于全村家家户户搞养殖,形成了规模和品牌才引来了客商。解放以后,吴庄村就有人开始养殖白玉鸟,几十年来积累了大量的宝贵养殖经验。现在,吴庄村在县质监和科技等部门的支持下,从无公害饲料加工、水土环境等方面对白玉鸟的饲养“立标”,把养殖白玉鸟这一宝贵财富挖掘出来,通过标准化饲养形成了强村、富民的支柱产业。目前,全村80%的户都养白玉鸟,其中养殖200对以上的大户有10多户,全村共有10000万多只,主要品种有白红鸟、黄红鸟、黄黑鸟等。由于白玉鸟养殖成本低、周期短、用工少、销路好,经济效益相当可观,不少养殖户正在扩大养殖规模。
小磨香油“内外”飘香
1982年,南城镇南王村村民王东申到高唐县开了一间香油加工作坊,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由于该项目投资少、效益高,每套设备仅需8000元,村民在他的带动下,纷纷走了出去,由近及远,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目前,香油加工成了该村的特色行业,全村共有580多人180多户在外地从事香油加工,占总户数的56%,一般个体加工户年利润达3万元以上。现在,南王村的小磨香油已经改进为“电磨香油”,使原来的手工操作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效率提高了20倍,并在质监、工商等部门的帮扶下,在产品质量“纯真”上下功夫,注册了“不吹牛”等系列香油商标。近年来,部分完成原始积累的外出加工户开始回乡创业,已有30多户回乡投资办起了棉纺、油脂、预制件等26家企业,总投资2000多万元,南王香油真正成了香“外”更香“内”的传家宝。
汽摩配件“跑”遍全国
前几年,郑保屯镇杨西村农民杨宝岭,多次跑科技、质监等部门,在两部门的大力帮扶下,刻苦钻研生产技术,研究产品质量,带领村民在全村内发展配件加工,并全部依靠自己的创新、设计,主要生产软管等加工配件,由小规模的家庭式作坊发展成资产几千万的民营企业。在杨宝岭的带领下,目前全村从事内衬管、软管、压簧、拉线等配件加工的有60多户,占总户数的1/3,形成了产、销一条龙加工模式。配件加工所需固定资产投资很少,一套设备3000元左右就可安装,当时市场行情很好,带动了全村汽摩配件加工的迅速发展。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县质监局在产前、产中、产后靠上质量“把关”,使杨西村软管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产品销往时风、南汽、重庆嘉陵等企业,覆盖东北、华北、华南等地区。杨宝岭自豪地说:“凡是路上跑的车,80%的都有咱村的配件。”在配件加工产业的带动下,很多村民都在本村打工,年收入80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