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科学种田种出的胡萝卜,个个长得像‘人参’,不但个儿大、产量高、无污染,而且价格也比以前翻了一番,让我们农民着实偿到了甜头”。这是河北省高碑店市无公害胡萝卜标准化示范区种植户李老汉给笔者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李老汉说的科学种田,实际上是该市实施的农业标准化,尝到农业标准化甜头的不只李老汉一家。“要想富,走标准化路”已成了当地农民的口头禅。
高碑店是典型的农业大市,虽然每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都在十亿元以上,但因多年来农业的发展重点仅仅集中在粮食增产、增收上,优势农业、特色农业的发展始终处于劣势。尤其在胡萝卜种植上,肥料使用、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不规范,致使胡萝卜的品质和产量逐渐下降,价格一路走低,严重制约了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自从国家对农业实行标准化以后,高碑店市质量技监局决定以胡萝卜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将胡萝卜产业做大、做强。
2002年,一份由该市质量技监局起草的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内容的创建国家级无公害胡萝卜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议书摆在了市领导的办公桌上。接到提议后,该市高度重视,于2003年初由质监局以市政府名义向国家标准委提出该项目建设的申请,同年10月被国家确定为第四批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该市随即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质监、农林、畜牧、新城镇政府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抽调20余名具有高中级专业职称资格的技术人员组成了标准编制实施推广组和技术服务组,对该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技术保障。并于2004年在实地考察、广泛征求广大种植户意见的基础上,先后制定了《高碑店市无公害胡萝卜农业标准化三年规划》和《建设“宝塔形”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实施方案》。高碑店市胡萝卜基地主要涉及新城、泗庄、梁家营、东马营等4个乡镇、112个行政村、2.8万农户、11万人口。
为了让农民充分认识到农业标准化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和必备条件,是树品牌、创品牌的基础和前提,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通过现场指导培训、设立广告牌、开辟专栏等方式,大力宣传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意义和作用,并聘请10余名专家、教授作指导,采取"公司(协会)+标准+农户"的模式,由公司(协会)把村、户分散经营种植户组织起来,建成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严格按标准生产,负责向示范户投入农药、饲料、化肥等生产物资,组织科学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服务,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公司(协会)为龙头、以标准示范区为基地、以科技为支撑”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科学的指导,加上认识上的提高,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保证了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顺利实施。据统计,三年来,该市举办农业标准化培训班30余次,免费发放标准文本5000余套,累计培训乡镇、村技术人员450人次,受训户达7500余人,示范户受训面达到95%以上,学技术、讲标准的意识逐渐在农民心中扎下了根,认识上的提高保证了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顺利实施。
质量技监局还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坚持一手抓标准体系建设、一手抓标准的实施,先后收集制订《无公害蔬菜生产肥料、农药使用规则》、《胡萝卜种植技术规范》等农业地方标准30余项,涉及胡萝卜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帮助示范区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和工作标准,形成了从产地环境条件、育种(苗)、施肥、用药、管理、病虫害防治、销售等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无公害标准体系,其中《胡萝卜种植技术规范》现已被该局成功申报为省级地方标准。在抓标准制定的同时,质监部门与相关部门协作,选派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使广大农民都能准确掌握标准,运用标准发挥其生产力的作用,创出了“政府推动、龙头带动、科技推动、利益驱动”四力并举的农业标准化推广模式,激发了广大农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标准化的实施使胡萝卜种植收到了显著成效,农民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自2003年基地通过无公害产地环评,当年胡萝卜种植就达2700公顷,产量近1亿公斤。虽受非典影响,种植户在销售不畅的情况下,亩纯收入仍达到1100-1200元;2004年胡萝卜种植面积达3000公顷,产量逾1.3亿公斤,人均纯收入近4000元;2005年种植面积已超过3500公顷,占到了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的40%;目前,该市建有三大胡萝卜核心示范区,示范户近一万户,示范面积已达到4000公顷,标准化覆盖面积90%。有“小人参”之美誉的胡萝卜现正以优良的品质销往京、津、哈等大城市,并出口到俄罗斯、蒙古等国家,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现已形成了“品质带动价格、价格推动产量”的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